知錯即改是大勝者保證自己不敗的一種清醒方式。但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總以為自己所做的就是完全正確的,根本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所以導致徹底的失敗。相反,能夠做到知錯即改,是對自己負責立於不敗的必然措施。
作為一個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為所欲為,沒有人敢輕易去指出他的對與錯,但是,秦始皇卻能迅速主動地改正自己的過錯。最能體現他聞過即改特點的,是換用老將王翦滅亡楚國、消滅秦國最後一個勁敵這件事。
王翦是秦國名將,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曾先後領兵平定趙、燕、薊等地。
王翦之先出於姬姓周朝的國姓。東周靈王的太子晉因為直諫而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稱為“王家”,因以為氏,從此改姓王氏。王翦“少而好兵,始皇師之”。王翦用兵多謀善斷。他還是嬴政的軍事老師。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在滅亡韓、趙、魏,迫走燕王,多次打敗楚國軍隊之後,秦王嬴政決定攻取楚國。發兵前夕,秦王嬴政與眾將商議派多少軍隊入楚作戰。青年將領李信聲稱:不過用二十萬人。而老將王翦則堅持: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曾輕騎追擊燕軍,迫使燕王喜殺死派荊軻入秦行刺的太子丹,一解秦王心頭之恨,頗得秦王賞識。聽了二人的話,秦王嬴政認為王翦年老膽怯,李信年少壯勇,便決定派李信與蒙武率領二十萬人攻楚。王翦心中不快,遂借口有病,告老歸鄉,回到頻陽。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武攻入楚地,先勝後敗,“亡七都尉”(《史記·王翦列傳》),損失慘重。楚軍隨後追擊,直逼秦境,威脅秦國。秦王嬴政聞訊大怒,但也無計可施,此時他才相信王翦的話是符合實際的。但王翦已不在朝中,於是秦王嬴政親往頻陽,請求王翦重新“出山”。他對王翦道歉說:“寡人未能聽從老將軍的話,錯用李信,果然使秦軍受辱。現在聽說楚兵一天天向西逼近,將軍雖然有病,難道願意丟棄寡人而不顧嗎?”言辭懇切,出於帝王之口,實屬不易。但是王翦依然氣憤不平,說:“老臣體弱多病,腦筋糊塗,希望大王另外挑選一名賢將。”秦王嬴政再次誠懇道歉,並軟中有硬地說:“此事已經確定,請將軍不要再推托了。”王翦見此,便不再推辭,說:“大王一定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嬴政見王翦答應出征,立刻高興地說:“一切聽憑將軍的安排。”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盡起全國精兵,共60萬,交由王翦率領,對楚國進行最後一戰。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王翦身上,親自將王翦送至灞上,這是統一戰爭中任何一位將領都未曾得到過的榮譽。嬴政與眾不同的性格再次顯露出來,他知錯就改、用人不疑的品性,使他再次贏得了部下的信任,肯為之賣命。
受到秦王如此信任和厚愛,對榮辱早已不驚的王翦絲毫沒有飄飄然之感,他知道,秦國的精銳都已被他帶出來了,而如果得不到秦王的徹底信任,消除他的不必要的顧慮,自己在前方是無法打勝仗的,而且他本人和全家乃至整個家族的命運都不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所以,當與秦王分手時,王翦向秦王“請美田宅園甚眾”。對此,秦王尚不明白,他問:“將軍放心去吧,何必憂愁會貧困呢?”王翦回答:“作為大王的將軍,有功終不得封侯,所以趁著大王親近臣時,及時求賜些園池土地以作為子孫的產業。”秦王聽後,大笑不止,滿口答應。大軍開往邊境關口的途中,王翦又五度遣人回都,求賜良田。對此,秦王一一滿足。有人對王翦說:“將軍的請求也太過分了吧!”王翦回答:“不然!秦王粗暴且不輕易相信人。如今傾盡秦國的甲士,全數交付我指揮,我不多請求些田宅作為子孫的產業以示無反叛之心,難道還要坐等秦王來對我生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