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不僅會用兵,而且深知為臣之道,他摸透了秦王嬴政的為人品性,所以采取了“以進為退”的策略,以消除秦王對自己可能的懷疑之心。同時,從王翦的話語中可以看出,秦國的製度是十分嚴密的,王翦率領全部精銳遠出作戰,不僅不敢生反叛之心,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表示不反之心。不是不生,而是不能也。秦國嚴密的維護君權的製度,使得任何人不敢造次。

王翦不負重托,經過一年的苦戰終於滅亡了楚國。

從對王翦在滅楚問題上前後態度的變化,顯示了秦王嬴政所具備的非凡的布局以及操縱局麵的才能。這種素質和才能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也不是每一位君主或最高領導人所能夠具備的,它們是秦王嬴政得以實現統一中國目標的基本保證。所以秦始皇能夠滅六國、統一中國不是偶然的。

秦王嬴政用王翦代替李信取得了滅楚戰爭的勝利,但是對於曾大敗於楚軍、令秦軍備受恥辱、使秦王嬴政極為惱怒的李信,秦王嬴政並沒有給予任何處罰,不僅沒有給予任何處罰,相反仍用之不疑。後來,秦王嬴政派李信與王翦的兒子王賁進攻敗退到遼東的燕王,生擒燕王;之後,還攻代,得代王;最後攻入齊國,再擒齊王。得勝回朝後李信因功而受封為隴西侯。

打了敗仗而不受處罰,還能戴罪立功,取得驕人的戰績,最後因功封侯,這是秦王嬴政用人之道取得成功的又一典型事例。為什麼秦王嬴政對李信情有獨鍾,給予如此的厚愛?要是他能對每一個戰敗的將領都能以此態度對待的話,桓還會因在趙國敗於李牧而逃亡嗎?問題的答案恐怕還是從秦王嬴政本人是年輕人,李信也是年輕人,二人之間更能溝通和相互理解這個角度解釋更合理一些。同時,秦王嬴政看出了李信的才能,所以對他破例。另外,李信為秦王嬴政帶回了令其痛恨不已的燕太子丹的首級,恐怕也是秦王嬴政不處罰李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李信在那次戰鬥中所表現的勇猛敢戰的精神,給秦王嬴政的印象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