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既求漸進,又求激進(3 / 3)

滅亡趙國以後,秦軍兵臨易水河畔,直接威脅著燕國,燕國上下一片恐慌。為了挽救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去秦國,企圖刺殺秦王嬴政。

燕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曾入趙為質,與童年的嬴(趙)政相好,是嬴政兒時的朋友。後來嬴政當上秦王,燕太子丹又來秦國為人質。燕太子丹“滿心喜歡”地入秦為質,以為見到老朋友不僅可以敘舊,而且還能受到良好的接待。但是,今非昔比的秦王嬴政對自己兒時的好友根本不相認,對太子丹極不友善。太子丹好似被潑了一盆冷水,一怒之下逃回燕國,招募了荊軻等人打算給自己出這口惡氣,並企圖挽救燕國行將滅亡的命運。

但是荊軻沒能將秦王嬴政殺死。被激怒的秦王嬴政立即命令王翦、辛勝向燕國發動進攻。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滅亡楚國。秦王嬴政立即遣王賁為將,調動大軍向遼東進攻。此時的燕軍更加不堪一擊,秦軍很快攻下遼東,俘燕王喜,燕亡。隨後,王賁還軍攻代,擒代王嘉,趙國的最後遺存也被鏟除。

現在六國之中,去了五個,隻剩下一個齊國,秦王嬴政的操縱大業就要成功了。

自從秦王嬴政即位以來,由於呂不韋和嬴政都執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所以與齊國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此時,齊國國君是齊王建,這是一個在位時間頗長的國君,一共在位44年,直到齊亡,也是一位亡國之君。

秦國不僅沒有與齊國發生軍事衝突,而且還與齊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齊王建甚至在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時候,曾親自入秦與秦王相見,秦王在鹹陽設酒宴“熱情”招待了他。同來的還有趙君悼襄王。

齊王建是個極其昏庸的君主,他絲毫沒有感覺到秦王嬴政對他的“友好”實際是為其統一戰爭服務的。秦王嬴政的意圖是避免齊國與其他國家聯合,尤其是決不能讓它與趙國結盟。因為,盡管齊國實力大不如從前,但是與強悍的趙國聯合起來,對秦國的統一事業來說也是很麻煩的。所以,秦王嬴政拚命拉攏齊國,破壞齊、趙之交。他還特地派荊蘇為使,赴齊國遊說齊王建,不使其與趙國結盟。秦王嬴政的計策極為成功,在滅亡韓、趙、魏、楚、燕五國的戰爭中,齊王建始終未出一兵幹涉,直至秦軍將五國滅亡,兵鋒直逼齊邊,他見勢頭不對,這才象征性地在邊境上布兵防禦,但是一切都晚了。

秦王嬴政對齊國計策的成功,很大的功勞應該歸於齊相後勝。後勝實際上是早已被秦王嬴政收買的“間諜”,他和齊王建的許多賓客都“多受秦間金”而秘密通秦,為秦國辦事,所以當秦國進攻五國時,他們極力勸說齊王建不要出兵相救,使齊王建根本不聽任何有關出兵的進諫。不僅如此,齊國自己也不積極備戰,而且後勝還建議齊王建再次入秦朝見秦王,想把齊王建白白送給秦國。昏庸的齊王建竟真的依計而行,當他的車仗走到都城臨淄雍門時,守門官司馬上前質問:“我們擁立大王,是為了社稷,還是為了立王而立王呢?”齊王建還不算太糊塗,回答:“當然是為社稷。”“既然為社稷立王,大王為何還要去社稷而入秦呢?”齊王建此時似乎明白了一點,立即掉頭回到了宮中。這樣後勝的陰謀才未得逞。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亡燕、代之後的王賁率秦軍向齊國發起進攻,長期“不修攻戰之備”的齊國隻能束手待斃,齊軍幾乎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丟掉了都城臨淄。“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秦王將齊王建遷到共(今河南輝縣),把他安置在一片鬆柏林中,最後將其活活餓死。

至此,秦統一了中國。正是因為有贏政這樣一位善布強局的君主,才使得秦軍能夠所向無敵,以雷霆萬鈞之勢,把混戰了數百年的中華大地迅速操縱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而贏得了國家勝局。可以說這個強局布得漂亮,收得同樣漂亮。

精銳點評:一種難以匹敵的取勝氣魄

天下究竟有多少大勝之道,難以估算。但秦始皇操縱勝局重在從大處著眼,敢於下手做自己的事,不被人輕易動心。因此,秦始皇操縱的氣魄很大,輻射麵也很廣,效果也很明顯。他在發揮操縱力量時,要求自己做到三點:承擔重壓,重用強人、追求成效。大概,這是他之所以能力超人,力量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離開這些因素,秦始皇的操縱力量不會有這麼強大!

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必須要有大目標,大信心,大能力,不能碰到逆境,就膽怯。在強人的法則中,需要的就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操縱勝局的意誌和力量謀取人力,把每個人都用在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