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破趙後,生於斯長於斯、在邯鄲度過童年時代的秦王嬴政,率大隊人馬耀武揚威地從秦國遠道而來,開進了邯鄲城。秦王嬴政此行不是“還鄉”訪親探友的,而是前來報仇的。他小的時候,那些曾與其母趙姬家為仇的人現在該倒黴了。嬴政是個善於記仇和善於報仇的人,30多年以前的事情他一點沒有忘記,他下令把所有曾與母親有仇怨的趙國貴族全部坑殺。
趙王遷被俘,他的兒子公子嘉時年六歲,被一幫僥幸逃出的趙國貴族攜到了代郡,立為代王,與燕國合兵,繼續負隅頑抗。後來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破代,在這裏設置郡縣,趙國之事才徹底解決。
韓國、趙國滅亡以後,三晉中的最後一個國家魏國完全處在了秦軍的包圍之中。
秦王嬴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在秦軍的進逼下韓國把南陽全部獻給秦國時,魏國也不落後,跟著韓國采用這種剜肉醫瘡的不是辦法的辦法,把麗邑獻給秦國,以此來換取幾天的殘喘。秦軍向韓國、趙國進攻時,自身難保的魏國再也不敢像過去那樣出兵援助它們了,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秦軍一個一個地收拾它們。
滅趙以後,秦軍與燕國發生一些糾纏,耽擱了一些時間,沒有立即對魏國采取行動。直到秦軍攻下了燕國的都城薊,迫使燕王喜逃往遼東,燕國滅亡在即的時候才調頭回來抽空解決眼皮底下的魏國。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在王翦的兒子王賁的率領下,突然出現在魏都大梁城外。魏軍嚴陣以待,準備為祖國流盡最後一滴血。誰知,秦軍將大梁團團圍住後並不進攻,而是築堤引來了黃河水,采用水攻。魏軍在水裏苦撐了三個月,終因城被泡壞,無法再守,魏王假不情願地出城投降。秦國盡取魏國之地,魏亡。
三晉滅亡,燕國無還手之力,剩下的就是楚國和齊國了。先對付誰?秦王嬴政選擇了楚國。於是,楚國“榮幸”地成為第四個被滅亡的國家。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李信與蒙武分兵入楚。開始兩人連戰連捷,秦軍往來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李信拿出了在燕國追殲燕太子丹的勁頭,根本未將楚軍放在眼裏。但是,他忽略了燕國和楚國在國力上和麵積上都完全不同。楚國雖國力疲弱,但土廣人眾,是六國中最難對付的國家。這一點,同樣年輕氣盛的秦王嬴政也完全忽略了。不知是連滅三國、削弱一國使秦王及眾將有些飄飄然了呢?還是楚國弱不經風的外貌,使秦王及眾將產生了輕敵的思想?李信之軍,長驅千裏,缺乏後援,楚軍抓住了秦軍的這個弱點,乘勢對秦國發起反擊,李信連敗兩陣。秦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殘軍向秦境敗退,後麵楚軍緊追不舍,威脅秦國的安危。這是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的第三次失利,而且是最嚴重的一次失敗。
秦王獲知李信慘敗的消息,又驚又怒。他立即前往頻陽王翦家中請王翦重新“出山”,並同意給王翦60萬兵馬。在秦王的軟硬兼施之下,王翦終於答應領兵滅楚。於是,在李信攻楚失敗的同一年,秦王嬴政傾全國精銳交由王翦率領第二次攻楚,並仍派蒙武為裨將隨同王翦出征。
剛剛擊敗20萬秦軍因而信心大增的楚國人,見王翦又率大軍來攻,於是也征發全國之兵相拒。王翦這次采用的是在趙國時李牧用來對付他的一套戰術,雖遠道而來滅楚,但並不急於進攻,而是在合適的地方築起堅固的營壘堅壁不出,死守不戰。秦軍不戰,可又駐紮在楚國土地上,楚軍不能不管。急於要將秦軍趕走的楚軍,多次向秦軍挑戰,可就是不見秦軍有任何出動的跡象,令楚軍氣惱萬分。王翦之所以敢於不著急出戰,一是他認定這種堅守疲敵、伺機出擊的戰術是對付強勁對手的最有效的方法,這是在滅趙的一年戰爭中他感受最深的事情;二是他深知秦王對他已經信任備至,不會對他的戰術有任何異議。
在堅壁不出的這段時間裏,王翦命令士卒養精蓄銳,忘記戰事,吃得飽飽的,洗得幹幹淨淨的,終日遊戲玩耍。王翦還與士卒同甘共苦,一同進餐,吃同樣的東西。秦軍鬥誌高昂,士氣極盛。楚軍見秦軍總是不出,無計可施,隻好引軍而東,退回楚國腹地。王翦見時機成熟,立即命令秦軍追擊,並組織一支最強悍的突擊隊,猛攻楚軍。疲憊已極、疏於防範的楚軍猝不及防,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抵抗,被打得落花流水。楚軍主帥項燕率殘軍奔走,秦軍緊追不舍,殺死項燕,將楚軍主力全部消滅。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噸,俘虜楚君負芻,楚亡。隨後,秦軍繼續向南挺進,降伏了越地,在這裏設置會稽郡。楚地的戰事終於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