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再強調大勝之道與一個人的素質與能力有很重要的關係,這一點可以稱之為“自我本事”。很多人與成功相距甚遠,關鍵是缺乏這種實實在在的“自我本事”。

人要大勝,先要立大誌。但光有大誌還不行,還得要有本事,沒有點真本事,弱者不會趨附你,強者不會起用你,就連想樹個敵人恐怕都不容易,因為別人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裏。終歸是流於平庸,無所作為。要想操縱亂局,安居濟世,還得先磨煉點本事。有了本事,就有人喜歡,諸葛亮青史留名,首先就是因為他有自己獨到的本事。

亂世出仕,核心問題是“擇主”。擇什麼主,是原則問題。當然要擇齊桓公、燕昭王式的英主,對方一要誌同道合,有澄清天下的誌向,二要思賢若渴,賞識自己,給予施展才能的天地。

諸葛亮27歲時,一些群雄如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陶謙、張揚,在混戰中陸續滅亡;劉表,劉璋沒有滅亡,卻沒有前途。另一些則脫穎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另外有孫權。對於曹、孫,諸葛亮有能力到那裏謀得較好的職位,可是他不去,寧肯“不求聞達”。

例如對曹操。曹操是個大能人,精通謀略。行軍用兵,大略依照孫子兵法,因事設奇,譎敵製勝,變化如神。他割據的起點不高,論名氣和實力,都無法同袁紹抗衡,最後卻是他成功了。他眼光遠大,挾天子以令諸侯,屯田積穀,倉庫充實,又善於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處四戰之地的兗州,周圍分布著呂布、袁術等五大割據勢力,從未受到聯合的包圍,反而把對手各個擊破。他以劣勢兵力,官渡一仗,把袁紹打得望風逃竄,從此天下無敵,眼看要統一北方。也許是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濫殺無辜,也許是看穿曹操挾持漢獻帝、包藏不軌的野心,諸葛亮沒有投奔曹操。

至於江東,這個政權久經考驗,擁有長江天險,得到一方民心,擁有大批人才,兄長便在那裏效力。然而諸葛亮也沒有投奔江東。晉人袁準講了一個傳聞,說諸葛亮為劉備出使江東期間,張昭建議孫權留下諸葛亮,諸葛亮不肯留,說道:“孫將軍可謂人主,不過觀察他的氣度,能重視亮而不能盡用亮,我所以不留。”史家裴鬆之以為,諸葛亮君臣際遇,可謂世間少有,誰能離間?連關羽都不肯背主,何況諸葛亮呢!裴鬆之沒有反駁孫權“不能盡用亮。諸葛亮也許早在隆中就預料孫權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東吳吧!

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智多星”,因為在諸葛亮的兵法中,很少看見他提倡個人出風頭,而是強調個人背後協同、策應的力量。因此,諸葛亮的成功表麵上看是他個人絕智的靈光閃現,實則是他統禦了一幫精通十八般武藝的將士。沒有這種統禦的本領,在激烈的三國風雲中,諸葛亮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

還有個劉璋,割據著長江上遊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嶺橫在北麵,三峽鎖其東麵,大雪山、夾金山阻其西麵,蠻障之地阻其南麵。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漢末太常劉焉來牧此州,既避世亂,又雄踞一方。劉焉死後,兒子劉璋據州自保,沒有多大的作為。對於行將被人所滅的劉璋,諸葛亮怎能看在眼裏。

沒有合適的,就繼續觀察等待。

他終於發現了劉備。劉備是個常敗將軍,眼下寄寓在荊州,是劉表的客軍。此人遠祖是中山靖王劉勝,到他這一代敗落了。劉備就學於名儒盧植,但不喜歡讀書,隻愛狗馬、音樂、華美的衣服。天下大亂,他乘勢而起,領兵救過徐州,代理過徐州牧,又丟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將軍,出則同車,坐則同席,他卻密謀殺曹操,奪了曹操徐州,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轉而投奔曹操的對頭袁紹。袁紹失敗後,劉備在北方無處存身,南下投奔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