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屢敗屢戰,有股硬漢子氣概,從不服輸,胸襟開闊,寬仁大度,禮賢下士,善於團結部下,部下同他結為死黨。關羽被曹操所俘,大受優待,仍然伺機離開曹操,返回處境不佳的故主身邊。僅此一端,就可見劉備的籠絡人心,能做到何等程度了。因此對士人號召力很大,為海內所畏懼,以致連曹操也對他說:“現在天下的英雄,隻有你我兩人。袁紹之輩,不足掛齒。”
這可能是諸葛亮要尋找的“主”,不過要試探考察。
恰好這時,劉備也產生網羅名士的強烈願望。他在荊州寄寓多年,內心很不平靜。
是啊!奮鬥17年,艱苦備嚐,為什麼總不成功?眼下兵不過數千,實力太弱是個原因;不過,各路英雄初起時,兵力有的也不算多啊!這就歸到無策,總是方略不對頭,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方略。想一想,自己班子中武將強、智能人士弱是不爭的事實。事業成功,招攬有韜略的人才,萬不可少。
到哪裏去找這樣的人呢?想到司馬徽,他是荊州士人領袖,講究經世致用,前去討教,聽一聽他對於時務的高見,必有所獲。
與此同時,以司馬徽為首的襄陽在野派也實行著精心策劃的計劃。第一步,因勢利導,由司馬徽和徐庶出麵,向劉備介紹諸葛亮。漢代以薦舉取士,取士以鄉裏品評為依據。士人有了良好的評語,便可身登龍門,因此要把鄉裏的品評傳達給劉備。
於是劉備從新野出發,取道襄陽,奔赴隆中鄉間拜訪臥龍,不料撲了個空,主人不在家。第二次去,竟然同上次一樣,200來裏路,還是白跑一趟。要不要去第三次?劉備認為幹大事以人為本,既然是急需人才,獲得眾人一致推薦,三次前往顯得心更誠,必能打動對方。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隆冬天氣。諸葛亮住在茅草搭建的簡樸房子中,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方出麵相見。眼下到了第三步,要拿出令劉備震驚的貨色。
劉備見這位27歲的青年,長身玉立,和藹可親的麵孔掩蓋不了瞳中的英氣,一看便知有見識。劉備47歲,海內無不敬仰,態度卻越發的謙恭。他屏退閑人,在逼人的寒氣中促膝密談,開口道:
“漢室衰微,奸臣盜權,主上在外蒙難。我不量自己的德和力,打算伸張大義於天下,隻是智慧淺,方法少,屢遭失敗,落到今天的地步。但誌向仍沒有放棄,你認為這個大計將怎麼製定?”推心置腑,一片赤誠,虛心求教。
諸葛亮胸有成竹,頭一次見麵,把經過通前徹後思索的東西,全盤端出來,提出轉弱為強的精彩對策。他總結群雄混戰的曆史經驗,預測未來形勢,闡明劉備統一戰爭的階段和方針。
首先從指導思想講起。他指出群雄混戰的基本經驗,是依靠“人謀”取勝。當初比較弱小的割據勢力,依靠自身努力強大起來,原先強大的反而失敗了。袁、曹之爭是其中最大、最典型的事件,曹操轉弱為強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回顧說:
“自從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的,數不勝數。曹操比起袁紹,名望低微,實力弱小,然而終於擊破袁紹,轉弱為強,這原因不隻是天時,也是人謀。”劉備於是想到了自己,過去人謀不力,今後事業有成,也要看人謀。
指導思想明確後,接下來談劉備借鑒曹操經驗,改進戰爭指導。諸葛亮考察劉備的戰略環境,暢談天下大勢。這時中國境內除了劉備以外,還存在六股勢力:北方的曹操、韓遂馬超、公孫淵,南方的孫權、劉璋、張魯。諸葛亮作了這樣的估計:曹操和孫權,將生存下來,其他都將滅亡。劉備也有條件生存下來,同曹、孫三分天下,前提是改進戰爭指導。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