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是中醫名詞術語,是致病因素,屬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也是中醫的證候名,比如濕熱證,為濕熱蘊結於身體之中,髒腑經絡受阻而致。
長時間居住在潮濕之處,或生活在高溫高濕的氣候中,或喜歡吃甜而肥膩之品,或持久飲酒等,都很容易形成濕熱體質。
受濕熱侵襲的人應當從燥濕清熱入手調節自身,飲食清淡,遠離煙酒,避免住低窪潮濕之處,居住環境幹燥、通風,保持睡眠的規律。
濕熱滯留於髒腑經絡,就會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而且,濕性留著,黏滯難移,經常同定一處,病勢難纏,不易痊愈。特別是濕邪和熱邪相互勾結之時,想要祛除濕熱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濕熱勾結在一起,就會形成慢性、頑固性疾病,如感冒、咳嗽、胸悶、乏力、腹瀉、腰痛腿腫、痤瘡等症,濕熱為“萬病之源”,涉及身體的十二經絡和其他地方,會在不知不覺中危害人體健康,發現它的時候它通常已經引發疾病。
朱丹溪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之八九。”治療起來一向都非常棘手,纏綿而不易痊愈。
由此可見,祛除濕熱並不容易。本書之中從認識濕熱,到濕熱的預警信號,濕熱發生的誘因,辨清體質除濕熱,再到濕熱侵襲身體各個部位時的不同表現、祛除方法都做了詳細的介紹,既包括經絡療法、飲食療法、按摩療法,也包括精神的調節,內容詳盡而具體。讓你清楚地認識自己出現的濕熱是哪個部位、哪種類型、何種原因導致的,有針對性地祛除體內的濕熱。
治療濕熱時通常要分清濕重和熱重,濕重則以化濕為主,熱重則以清熱為主,在這個原則之下,根據濕熱表現出的症狀辨證施治,同時規範自己的飲食和生活,做到不暴飲暴食,少食油膩,不熬夜,適當運動等,離濕熱遠一點,離健康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