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兵法,曆來為一大秘密,但欲探究者不斷,因為談到曾國藩,如果做多項選擇的話,大家可能首先認可的答案為“曾國藩是湘軍首領”,因為曾國藩的疆場形象給人們留下了太深的記憶。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非常有必要關注曾國藩的兵法。曾國藩平生經曆了百餘場大小戰事,用兵靈活,攻守平衡,出奇製勝,是軍中之主。特別是他屢屢告誡其弟曾國荃用兵之忌,乃為作戰的精銳經驗。

“水有源,樹有根。”在此,如果做更深入地探討,則會發現曾國藩的用兵方略與《孫子兵法》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講如出一轍。

《孫子兵法》是一部智慧書,主張謀攻,所謂“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縻軍”之術;相反,知進則進,知退則退,當為“勝軍”之道。

尤其是所謂“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表明這樣一種兵法:不可亂戰,要知而後戰。曾國藩善於藏鋒,常在進時想到退,在退時想到進,絕對把握進退之間的界線。這是他成功的保證,更是他立於不敗的心術。他有一句人生格言,“三軍藏而不露一字”,即是這種心術之體現。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當然需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謂把《孫子兵法》謀攻變為一種實用的心術。

借勢發力為成功之道。《孫子兵法》談兵勢,全篇閃爍著關於“勢”的精辟見解,例如最後一段“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所謂求勢,即去發現條件,創造條件,從而選擇出一條最佳的合理路線,以此取得勝局。

曾國藩用兵出奇,有《孫子兵法》中的“正合奇勝”之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我們發現曾國藩總是睜大眼睛洞察每個角落,觀其勢,摸其形,處處出奇招。

一則善於聽言明察,二則敢於去爭機會,三則審形勢,度緩急。故曾國藩事有所大成。試想一個把人生當作兌現真法的人,豈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