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0\u0012Q(P�曾國藩雖為大清重臣,但他的身上依然多了一分文士的精神和心態,按照他的說法是“亦官亦紳”。他以學養身心,希望通過悟透學問,鏟除名利,虛靜人生,這是一個對人生真正心悟者的求取。在曾國藩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某些地方”的厭煩,同時又神往虛靜心靈,可謂端正至大。
爭與不爭為明者所用。《孫子兵法》講軍爭,其要點有兩個:一是“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愚為製。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二是“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前者旨在點明以曲為直之術和以失為得之術;後者主要申明勇者可退之術和怯者可進之術。這是用兩點論的方法看問題,希望進行軍爭時能以變應變,不可固守一法,“變人耳目”是根本。
曾國藩以為,一個人在開創自己人生局麵的時候,不懂得以迂為直、以失為得、勇者可退、怯者可進,往往進於冒險行事,即隻懂得“直”、“得”,不知“迂”、“失”之妙,隻知“勇”、“怯”,不知“退”、“進”之功。這些都注定導致人生大敗局。曾國藩求圓融通達,不計名利,又自強求勝,盡力所為,可以講,是把《孫子兵法》所謂軍爭變成了心爭。
爭人是用人。《孫子兵法》對“爭地”的解釋是:“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這是為利益而爭,是該爭之爭。在兵法上,不全部強調“爭”字,要學會“讓”字訣,但可爭之爭,就不能不爭,猶如可進之進,就不能不進。
曾國藩挺身立世,自然有自己的一番爭道,他主要是通過爭人而爭勢,獲得巨大的人氣。此所謂爭力、打天下之道。不爭力,就等於把有用之才讓給別人,去強化別人的氣勢;反過來,自己主動爭人,則會強化自己的氣勢,消弱對方的人氣。這一正一反說明,爭有用之人是成功的最大資本。曾國藩諳熟此爭人兵法。
曾國藩熟知《孫子兵法》,既可運用於疆場,也可運用於做人,皆為高絕,但多被忽略了。希望大家對其深有悟意,加以靈活操作!
§§第一篇 變始計為心計:人生就是一場複雜的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