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關鍵之時要能收住場(1 / 3)

人生可如兵法,不知情者敗,知情者勝。的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有對自己知情者,有對自己不知情者,前者知道該怎樣走好每一步,避開陷阱,後者是盲目走去,不管泥潭。

曾國藩作為湘軍領袖,熟讀孫子兵法,可見於“同治五年六月日記”,其中有曰“知人者,必勝不知人者。”人生有千山萬壑,每一步都必須走穩,才可不掉進“誤區”。人生之計何在?曾國藩提出了“穩退計”、“不爭計”、“謹慎計”和“韜晦計”四種,此四種正應合了《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多算勝,少算不勝”。因此,在曾國藩看來,人生這場複雜的牌局,絕不可少“算計”兩字。

《孫子兵法》始計篇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孫子兵法》智慧破解

因此,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麵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劃,來取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這五個方麵)一是道,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製。所謂道,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主的意願,使得他們能夠做到生為君而生,死為君而死,而不害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酷熱、四時節候的變化。所謂地利,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所謂將領,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撫部屬,勇敢堅毅,樹立威嚴。所謂法製,就是指軍隊組織體製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以上五個方麵,作為將帥,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所以要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求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堅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這一切,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

§§§01.關鍵之時要能收住場

曾國藩深悉“盈虛”之間的轉換之理,這就是虛實之道的人生意義,即他不求十全十美,隻求平穩退路。認為平定大功足以“千古”,其他則聽之任之,而關鍵是怎樣收場。他十分讚賞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認為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因此,天京一打下,他即想息肩,回家安享天年,但清廷豈能放虎歸山?一想到此,又勉強“視事”。至“剿撚”之令下後,他仍想回籍安養。可見,曾國藩的這種“收住”戰術,即為一種含有豐富人生經驗的虛實學問。這一點也與《孫子兵法》中“避而擊虛”相通。

《孫子兵法》在談兵勢時,提到“虛實”兩字,是指通過一係列奇正變化的手段,取得一種穩勢,以便有所突破。原話是:“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敵者,奇正是也;兵之所知,如以投卵者,虛實是也。”實際上為人處世之道也必須符合虛實之道,才能不致於傷害。另外《孫子兵法》,虛實篇,以水流來比喻虛實之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這些都是用之而皆準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