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感覺(代序)(1 / 3)

新聞,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事業。

從1974年開始,二十多年的新聞職業生涯,正是我人生路上最執著、最投入、最忘我,也是最成功的一段裏程。當然,所付出的代價也最昂貴。因為我突然發現了自己人生路上的兩大憾事,既沒有對父母盡孝,也沒有安排好個人生活。仔細想想,雖然不是有意要放棄什麼,但是對事業的狂熱,使我忽略了家庭。

為什麼對事業會這般忘情?因為新聞是一個施展才幹、釋放熱情的高尚職業嗎?原因一言難盡,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那就是新聞的吸引力,或者說是在尋找新聞過程中的那種感覺。那是一種不摻雜任何人際關係和名利思想、一心一意幹事業的單純感、成就感、好心情。現在想想,都覺得那麼可貴。後來,有了點名氣和地位,引人注目了,工作反倒不那麼簡單了,有許多問題煩擾,有許多關係要掙脫,幹事業難以一往無前了。

整理過去的新聞作品,同時整理這美好的回憶,有些難以割舍,由此萌生了結集的想法。

三十多年,三百多萬字,細細檢索,感到最有品位、新聞性最強的還是入選的這百餘篇作品,尤其是那些曾經獲得全國和省級好新聞獎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不足三十萬字,隻占所發表新聞作品的十分之一,但是,每每看到它們,為之奮鬥的身影便會躍然眼前。難道這就是我美好人生的軌跡嗎?我不知道。

當年,從眾多社會現象中挖掘新聞線索;現在,從大量新聞作品裏尋找新聞感覺,我才發現新聞竟是那麼震撼、那麼美!

像當年一樣,我發現最耐人尋味的還是這些社會問題報道。二十幾個基層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憑借權勢賒賬吃大戶,把一個剛剛盈利萬元的個體飯店吃得負債四五萬元。在報道事實的同時,我提筆寫了評論《這是一筆什麼債》,指出:他們賒欠的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債務,那是一筆政策和法紀觀念債,它嚴重刺傷了個體戶的心!記得當時報社總編輯十分支持這組報道,破天荒地在一版連續讓欠債者亮相,逐筆點名道姓地報道其還債情況,使這些政府官員顏麵掃地,報道可謂淋漓盡致。省政府各相關部門也紛紛下發文件予以批評管束,各基層組織和個體戶也都把我的報道當成“文件”學習討論,舉一反三,不僅使相關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也促使一些疑難問題得以迅速解決。一時間,這組報道轟動了全省。

轟動全省的報道,那幾年,竟然每年我都有幾篇。

見聞《雙城設卡勒索進省菜車》。目睹雙城市一些執法人員在進省城的公路上強行扣押菜車收費,我亮出了省報記者證。隻見剛剛還對司機橫眉立目的“執法”者,此時臉上擠出了不自然的笑容,收錢的手頓時也顫抖不停。

老百姓說這是“仗勢欺人”,記者說他們是“執法犯法”。這些市場經濟的“怪現象”,如今仍不失為最搶手、最震撼、最有新聞價值的新聞。

能有機會在省報上為市場經濟發展加油,為勤勞善良的勞動者說話,記者感到十分欣慰。

通訊《“小八”出生前後的風波》。這是一組坎坷中伴著風險的報道,當地幹部、職工和群眾無不歡迎記者前去采訪,可是當事人的長子卻在準備炸藥要轟走記者。作為一個主管職工教育的幹部,竟然一口氣生了八個孩子,還把“小八”當作長子的兒子落戶。對此“奇聞”,不僅黨紀國法難容,老百姓也不能理解,記者想不冒險采訪都不行。可以說,這在全國也是數得上的新聞了。因此,一時間竟有許多國家級媒體來信向記者約稿。

消息《區長深陷會海》。由於長時間在新聞事件中摸爬滾打,磨礪了敏銳的新聞觸覺,突然發現哈爾濱市六大行政區的區長比誰都忙,采訪找不到,預約安排難,更不用說讓他們深入基層見百姓了。

他們在忙什麼?他們在忙開會。

六天之內六位區長必須參加的2小時以上會議就有53個,而且多是會中套會,這個會還沒散就得去趕那個會,何況會外還有一堆文件等著批閱。結果,僅“文山會海”就把他們逼成了“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