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感覺(代序)(2 / 3)

此報道一發出,立即有反響,搬“文山”、填“會海”被列入日程,市政府下了狠茬子:“預告”結合“監督”,每月全市性會議(含活動)銳減到五個。

特寫《不能愧對農民》。那是在安徽省的六安市,那是一個屢出革命將領的紅色山區。然而幾十年過去,先烈們的後人卻還在過著剛能填飽肚子的日子。

雖然天災不可避免,但是人患卻不能原諒。中央的政策不落實,村幹部變著花樣克扣農民,對此地方政府責無旁貸。可是農民不知情,還打心眼裏感謝政府讓自己有了飯吃。多麼有擔當、知感恩、厚道而又本分的農民啊!

此情此景,令記者心裏十分酸楚,一路上思緒萬千,全部報道瞬間凝結成一句話:不能愧對農民!

……

這類報道多了,記者的名氣也就大了,僅省長和市長立即在當天報紙上批示的就有十幾篇。那些年,還不斷有人來報社點名找我,要求幫助落實中央政策,為其鳴冤訴苦。

當然,在所有報道中,還是正麵的居多。不僅因為新聞報道的需要,也因為記者有著一顆善良的心靈,更喜歡真善美。尤其是那些報告文學(見《文學卷》)、通訊和人物特寫。

報告文學《登上6250》。主人公趙寶安,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竟然千方百計研製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數字組合磁頭,而且還在不同檔次上一再為祖國添補空白。

那時,“文革”餘孽未除,科技不受重視,搞科研沒人支持,研製條件又十分簡陋,作為科技人員的趙寶安唯有心智未泯,他一心要登上6250。記錄密度從556到800,又攻下1600,直逼頂峰6250,這一路他僅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十幾年,趙寶安就讓祖國趕上了美歐諸國的三十年。

采寫這樣的事跡,書寫這樣的人物,感動接著感動,激情追逐激情,新聞感覺油然而生。似乎不用記錄,也不必苦心琢磨,文字便汩汩湧動,文章自然成形。進行這樣的采訪報道,如食甘蜜,如覽太空,連記者自己都覺得瞬間成長了不少。

《放羊娃的思考》中那位率先拿下重大環保課題的楊永林,《激流勇進》中那位銳意金融改革、助推農民致富的行長王祥,《在希望中》的那些曾經幾度遊離於希望之外又重新找回希望的文學青年,還有《誠於中而形於外》的國際知名學者葉嘉瑩先生,等等,都以其特有的魅力躍然紙上,都以其巨大的精神能量長存記者心中,伴隨記者闊步行進在美麗的人生路上。

還有關於日趨活躍的金融市場、關於國有大型企業股份製改造、關於省城節日市場供應的,等等。那麼多重要的新聞,那麼多快慰的報道,都吸引記者一路狂奔,樂此不疲。財、稅、銀、商、糧、供,六大財經戰線,既是記者負責報道的領域,也是國民經濟的核心。那些年,天天采寫這些重要的財經新聞,上知省府號令,下聞百姓心聲,記者如同身處社會生活舞台的中心一樣,離國民經濟很近、很清晰,似乎時時都能感受到社會發展的脈動,不僅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更明白自己在寫什麼,如數家珍。當然其中也不乏官樣文章,如:政要新聞、會議消息等都帶有濃厚的“任務”色彩,因為記者責無旁貸。

還有那篇記者述評《信貸管理的一場革命》。銀行信貸工作專業性很強,當時記者負責對中央媒體供稿,報道既要說明白,又不能太“業務”,分寸難掌握。但是經過飛奔到廣東實地采訪,記者被這場變革中的人和事深深打動了。竟然像寫那些熟悉的領域一樣,不僅迅速寫出了報道,而且還邊述、邊評,簡潔生動,得到了許多權威人士的讚許,《經濟日版》、《金融時報》等專業媒體也都拿去刊發在重要位置上。

那個年代,“提筆就興奮,文思如水流”,這似乎已經不僅僅是人們的讚譽了。的確,記者一提起筆來,就進入一種完全忘我的狀態,忘了時間,忘了吃飯,忘了疲勞,甚至忘記自己是在做什麼。心無旁騖,似乎隻有停下筆來才能回到現實中,才覺得腰酸腿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