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召開的農業銀行全國分行行長會議,把“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切實提高資產信貸質量”這兩個內容列為重要議事日程,標誌著中國農業銀行在向商業銀行轉軌的道路上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全麵推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是信貸計劃管理體製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被一些分行稱為信貸計劃管理的“第三個裏程碑”,農業銀行經過去年的試點,已經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經驗證明,實行資產負債管理,並不是要通過這種形式擴張信貸規模,而是要通過各項比例的約束,緩解目前超負荷經營的狀況,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和基金營運效益,實現建立商業銀行經營機製這一目的。實行資產負債管理,也是加強內部經營管理一項綜合性係統工程,需要因地製宜,區分不同情況,劃分類別,核定不同增量比例,認真組織實施。
切實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是把農業銀行辦成國有商業銀行的中心工作,也是提高經營效益的關鍵所在。多年來,由於政策性因素影響以及內部經營管理等多方麵原因,農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因此,農總行決定,從1996年起全行上下主要精力要放在提高信貸資產質量上,力爭在3-5年內,使信貸資產質量狀況有一個明顯的好轉。欲達此目的,必須從提高企業效益著眼,從嚴格管理入手,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在農行內部逐漸形成一種對不良貸款“增量控製、存量盤活”的有效機製。這不僅需要農行自身做出很大努力,也要取得地方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對那些借破產之名、行逃債之實而造成貸款損失的地區,要宣布為信貸高風險區。
總之,推行資產負債管理,切實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對農業銀行來說,已成為主客觀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銀行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必然選擇。當前,各方麵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下一步一定要走好。
(1996年1月17日《中國城鄉金融報》一版頭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