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社論:我們的光榮與驕傲(1 / 2)

他走了,張培英,帶著人們無限的敬意和懷戀,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一往情深的這片熱土,離開了他日夜惦記的職工、農牧民和他的事業。

張培英,一名60年代支邊進疆的天津知識青年,一位在貧困地區一幹就是三十多年的農行幹部,一位把愛心獻給烈士遺孤和廣大農牧民的共產黨員,為支援邊疆建設,為農村金融事業發展,為弘揚無產階級正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去年9月不幸以身殉職。在他52年的人生旅途上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生命之歌,展示了“老知青”這代人無怨無悔的選擇,更為銀行幹部樹立了勤政廉潔的典範。連日來,從新疆到延邊,從天津到北京,從農牧民到農行,人們傳頌他的事跡,回憶他的品格,說他像雷鋒、像焦裕祿、更像孔繁森。是的,他同他們一樣,具有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同他們一樣,是祖國和人民的好兒子、我們的好弟兄。為此,中國農業銀行追授他農村金融係統“孔繁森式的好幹部”的光榮稱號,並號召全行幹部職工向他學習。

向張培英同誌學習,就是要學習他黨讓幹啥就幹好啥、忠心耿耿、無私奉獻的革命人生觀。張培英同誌1964年在天津中學畢業後,在支邊還是留城就業的問題上,他毫不猶豫地響應黨的號召選擇了支邊的道路,並為了改變邊疆貧窮落後的麵貌,一生拚搏不息。他紮根邊疆不動搖,三十年隻回津探視父母兩次;三十年中工作一再調動,多次離別妻子兒女,他都無條件地服從組織分配,舍小家為大家,“獻了青春獻終身,獻罷終身獻子孫”。他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連接起來,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信念。這同一些“老知青”的委屈情緒、更同一些小青年的享樂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張培英無愧為兩代青年的楷模。

向張培英同誌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對人民群眾極端熱忱、做人做好人、為官為好官、憐老惜貧、愛人民如父母的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懷。在張培英同誌的心目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刻不忘為群眾排憂解難是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因此,他默默接濟烈士遺孤,無私資助失學兒童和貧困農牧民,並以他的博學多才義務為群眾理發、裁衣、演唱、修理鍾表。他總是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處處獻愛心,送溫暖。一根最細的頭發也有影子,張培英以一個普通好人的言行帶給眾人的是黨的關懷。這也正是他多年人格修養和黨性鍛煉的結果,是對親人的愛與對人民的愛的高度統一。

向張培英同誌學習,就是要學習他艱苦奮鬥、勤政廉潔、開拓進取、務實求效的優良作風和敬業精神。張培英同誌三十年如一日勤勉節儉,不貪不占。北疆邊陲地區條件夠艱苦的,可是張培英還是堅持吃苦在前,堅持隻付出不索取。全家人好不容易得到了進城的戶口指標,他卻讓給了別的同誌;他為職工們解決新宿舍,自己卻堅持住舊房子;兒女入團,他以一名普通黨員的身份隻送給他們一個筆記本;女兒結婚時隻用了一次公車,他知道後卻加倍交了費用;他經常徒步到基層檢查指導工作,一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借了600元錢直到臨終才還完。他從事金融工作,又身處改革開放時期,卻毫不為金錢所利誘。有人抓基建是為了“好處費”,他卻把數萬元“好處費”全部交了公。他在福海縣支行工作二十六年,支持了四大支柱企業蓬勃發展,而從未吃過企業一頓飯,從未收過一點饋贈。以苦為樂,以苦為榮,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這對張培英來說,絕不是做做姿態,裝裝樣子,而早已成為他的習慣,成為他一生的行為準則。他常說:“領導幹部,喊啞了嗓子,不如做出個樣子。”他當行長,業務精通,帶出的隊伍素質好,不僅從未發生經濟案件,而且總是超額完成各項業務指標。他搞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好,推出了全疆第一個扶貧驗收合格縣。他到克拉瑪依市創業建行,完全按商業銀行模式建章建製設機構。他用一個戰士的全部忠誠實現了他在黨旗下的莊嚴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