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以來,“和諧”便成為當今使用頻率最高的熱門詞。2005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進一步提出了“和諧世界”的新主張。200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毋庸置疑,無論“和諧世界”還是“和諧社會”,首先必須“和諧經濟”。道理很簡單,經濟的基礎作用,決定了和諧經濟在和諧社會中的基礎與決定作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更無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什麼是和諧經濟
本叢書編者認為,所謂和諧經濟,是指至少解決了以下3方麵問題的經濟狀態:一是全麵達到小康社會各項經濟指標,其中最主要的是GDP和人均GDP、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二是能夠有針對性地妥善協調各種經濟利益;三是能夠及時、正確處理各種經濟矛盾。解決好了這3方麵的經濟問題,和諧經濟乃至和諧社會才不是空想的烏托邦。
和諧一詞,從字麵上可以理解為和睦、融洽、無衝突。和,更強調心平氣和、和平安寧;諧,更強調協調一致、行事有序。
我們知道,社會總是由許多主體構成的,世界上不可能隻有一個人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和諧經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主體無差異(相互之間不存在利益衝突)下的和諧。我們常說“萬眾一心”,如果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不就和諧了嗎?確實,這種狀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也取得過成功和輝煌,可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經濟學中常用的同質性假設一去不複返了。因為,它的存在需要具備兩大前提:①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高度相關。例如在原始社會,每個原始部落內的和諧就是如此;②個體被一種有神秘色彩的宗教理念催眠,個體利益被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以至於可以忽略不計,整體利益幾可等同於個體利益。
二是主體多樣性(相互之間存在利益衝突)下的和諧。俗話說“百姓,百姓,百條心。”要在主體多樣性和利益衝突共存的條件下和諧經濟,顯然有難度,但這正是我們今天麵對的現實和努力的方向。
同樣,它的存在也需要兩大前提:①不能消除主體之間的差異和多樣性,事實上也消除不了;②不能關起門來搞內部和諧,必須同時考慮外部和諧。無論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都不可能偏安一隅搞封閉式和諧經濟,否則這種和諧一定好景不長。
二、為什麼要和諧經濟
經濟發展越快,越容易出問題。就像車速越快越容易出車禍一樣。
國際上普遍認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000~3000美元 1時,往往會出現產業結構快速轉型、社會利益格局劇烈變化、政治體製不斷應對新的挑戰,一句話,最容易產生種種不和諧。原因在於,經濟發展的過程本來就是一種利益調整過程。
這種利益調整當然可以是“帕累托”式的,即一部分人的利益改善引起的群體利益改善,並不損害其他所有人利益。可是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有這樣理想的利益調整,因為不同主體對於新出現的發展機遇,在認識、適應、創造能力方麵各不相同。更何況,還有“一邊吃肉、一邊罵娘”的心理落差呢!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可是由於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分配機製不完善,導致社會結構日益豐富、複雜,社會階層、社會群體不斷增多,貧富差距迅速拉大,利益摩擦和衝突日益增多,有的還十分激烈。所有這些,都凸現了社會和諧尤其是經濟和諧的重要性。
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可是仍然和諧不了。例如早在1989年時,前蘇聯人均GDP就達到5279美元、前南斯拉夫人均GDP3454美元,結果怎麼樣呢?別提和諧了,它們的國家都已經土崩瓦解了。
由此可見,如果無法和諧經濟,即不能妥善協調各種經濟利益主體、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國家就無法向前發展。
三、怎樣才能和諧經濟
和諧經濟的所有途徑,都應當歸結到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各種經濟秩序、協調各種經濟矛盾。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秩序,每個主體都從自己的主體利益出發各行其是,就必定天下大亂,根本沒有和諧可言。在多樣性並存狀態下,秩序是依賴於製度實現的,製度能夠調解各種利益衝突。當然,這裏的製度是、且不僅僅是法律規範。
打一個比方。如果每個主體都是一輛汽車,所有汽車都以同一速度開往同一方向,它們之間就是“和諧”的。可是這顯然不可能。怎樣使車速不同、目的地不同的車輛在行駛途中保持“和諧”,交通規則及其執行就起著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