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3 / 3)

這和綠色小城鎮有什麼關係呢?仍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這裏平均海拔3305米,環境人口容量極其有限,生態環境惡化,部分地區甚至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2003年該州人均純收入不足625元的絕對貧困人口,占全州農牧民總人口的63% 9。

綠色小城鎮,說穿了就是要由各級政府籌集資金,在這些不適應人類生存、需要對自然生態實行保護性恢複的地方,主動實施移民戰略。通過城鎮化來吸引和安置生活在貧困線上的廣大人口,徹底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和謀生手段,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退耕還林,尊重大自然的自我恢複能力。這種做法也叫生態移民。

在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類似於這樣的情形很多很多。試想,如果這些地區通過生態移民、綠化小城鎮,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又保護了自然環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作用該有多大?

正因如此,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西部開發要以生態優化為前提、基礎設施為重點,爭取10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可謂切中要害。

政績考核,應當要有環保指標

綠色發展觀的形成,除了主觀意誌外,客觀上需要有監督、考核措施。通過監督、考核,讓它成為各行各業尤其是政府官員的自覺行動。因此,在政績考核中,應當要有環保指標。

經濟靠市場,環保靠政府

“經濟靠市場,環保靠政府”,這是西方國家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可遺憾的是,在我們的許多地方,這個結論被顛倒了過來。所以,政府部門要堅決轉變管理職能,轉變發展模式,堅定地走汙染少、效益高的新型發展模式,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按科學發展觀來考核政府官員。既然《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自始至終貫穿著科學發展觀的紅線,那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即綠色發展觀來統帥、考核各級政府官員,就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

更何況,如今考核官員的環保責任已經成為國際趨勢。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就強調了要建立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問責製”。官員們口口聲聲要與國際慣例接軌,這不是一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最佳理由嗎?

政績考核的環保標準

各級官員的選拔任用標準,曆來強調德、能、勤、績、廉。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政府官員“工作實績”的主要考核標準,應當包括就業率、最低生活保障率、基尼係數、環境保護率、資源利用率等,以及公眾環境質量評價、空氣質量變化、飲用水質量變化、森林覆蓋增長率、環保投資增減率、群眾性環境訴求事件發生數量等指標,還應當包括當地政府對中央政府各項環保法規政策的落實情況。

總之,一定要將環境成本從經濟增長數值中扣除,形成更全麵、更準確的政績考核標準;同時,要把它與政府官員的任免密切掛鉤 10。

究其原因在於,單純的GDP指標,會使人產生這樣的誤解,似乎GDP增長就是執政黨合法性和穩定性的唯一來源,這是不科學的。因為經濟活動並不完全由政治支配,因此,政黨不該成為所有經濟後果的責任承擔者。執政的根本合法性,在於保障人民有一個良好安全的社會秩序,有一個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

更何況,從綠色發展觀看,環境權益是人民生存權的重要部分。我國既然已經將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保護環境理所應當是各級政府管理者的職責,破壞環境就等同於違法犯罪。

完善政績考核機製

政績考核標準的落實,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機製,其中最關鍵的是形成有效的民主監督機製。

中央有關部門分別於1999年、2002年和2003年,會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為將環保指標納入政府官員考核體係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環境保護是公共事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因此,讓人民群眾知道、監督、參與那些關係自己切身利益的環境信息與公共項目,評價、監督、了解那些執行公共項目的各級管理者,就變得非常重要。

可以這麼說,社會評議是完善官員政績考核機製、樹立綠色發展觀的不二法寶。

1 《萬市割舍汙染項目,環保成為招商引資第一前置條件》,2004年6月23日中國環境報。

2 新華社評論員:《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該終結了》,2005年10月18日新華社。

3 張玉玲:《科學發展觀實踐2005年:中國發展的曆史新起點——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係列述評之一》,2005年12月2日光明日報。

4 同前。

5 《汪恕誠:再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兼論大壩與生態》,2004年5月13日中國水利報。

6 《起步是最早,建設求最好》,2004年4月8日中國環境報。

7 姬業成:《關於小城鎮建設的冷思考》,2004年4月5日農民日報。

8 同前。

9 龔益:《城鎮化:西部生態移民的必由之路》,2004年7月8日中國建設報。

10 潘嶽:《環保指標與官員政績考核》,2004年4月26日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