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必然要求。那種掠奪式的開發,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性災難,已經招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與懲罰,人類與大自然如果再不能和諧相處,這種開發就難以為繼。
人與自然和諧成長
人與自然的和諧成長,體現在方方麵麵。尤其是在重大項目規劃、建設時,更要確立這樣的指導思想,因為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太大了。
以大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例。1999年11月6日,國家水利部部長汪恕誠第一次提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同時也在國內外產生一定影響。2002年9月,他又作了題為“資源水利的本質特征、理論基礎和體製保障”的報告,進一步提出了資源水利的本質特征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5。
現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一種科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並且開始成為各項水利工作的指導思想。不難看出,這正是科學發展觀在水利工作中的具體體現,而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高層領導的倡導和推動,以及在建設規劃中的謹慎從事。
立法推行生態建設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成長,必須依靠立法保護。如果僅僅是領導重視、因人立言,即使一時一地生態建設搞得好,也非常令人擔憂。領導調走了怎麼辦?領導講話不靈了又怎麼辦?
在這方麵,海南省的做法具有示範作用。1999年2月,海南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創建生態省議案”;同年3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就批準海南省作為我國第一個生態示範省進行試點。此後,該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正式通過了《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使得該省創建生態省有法可依。
多年過去了,海南經濟特區積極探索適合島情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新路,不斷探索欠發達地區如何在發展中擺脫“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複”的老路,闖出了一條經濟與環境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新型發展道路。
由於該省堅持以生態省戰略統籌社會經濟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規劃都以《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為重要依據;各級政府、各部門的決策,都符合生態省建設的要求;並且修訂和製定了一批地方法規,高層推動、統一協調;尤其是“綱要”以立法形式確定下來,保證“一張藍圖幹到底”,不因換屆和領導班子變動受影響,步伐邁得紮實而有力 6。
綠色城鎮,環境經濟並重發展
最近幾年來,我國的小城鎮建設步伐非常快,現在已經到了鞏固、充實、提高階段。就目前而言,綠色中國的主要精力應當放在綠色城鎮上來,因為它不僅數量多,而且連接著農村與城市,是將來集聚主要人口的所在。這個問題不解決好,今天的各種“城市病”屆時就會卷土重來。黨中央提出,要將小城鎮建設作為加快中國城市化步伐的戰略組成部分,其中就包含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駕齊驅的含義。
小城鎮建設決定城市化水平
中國要發展、要走向富裕,就必須提高城市化水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關鍵,不是發展大城市,而是著力建設小城鎮。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城鎮建設決定了城市化水平高低,決定了國家發展。
我國原有的城市化水平很低。1949年,全球城市化水平是29%,我國是10.6%,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18.4個百分點。196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19.8%,1978年又下降到17.92%,18年間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近2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共有城鎮人口5.2376億,占全國總人口40.3%,這說明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40%這條線。在全國城市人口中,建製鎮非農業人口2.56億,占49.2%。這說明,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有一半靠小城鎮支撐著 7。
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在全球排名第82位。1995年的城市化水平隻相當於195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不但落後了45年,而且質量也不高:計入城市人口的人49.2%住在鎮上;平均每個建製鎮財政收入隻有1136萬元,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平均每個在鎮人口年末存款隻有2478元,說明富裕程度、消費水平都還很低;建製鎮有59.7%的人口是農民,說明建製鎮人口仍然以農民為主 8。
這說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加快發展小城鎮,同時加快發展小城鎮的二三產業,吸引周圍農民進入小城鎮。
我國經濟發展取決於小城鎮綠色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落後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邊、窮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落後,看上去是一個經濟問題,實際上,很大因素取決於生態環境問題。
自然環境的發展演化,像一隻無形的手,時時刻刻影響著人類活動及其文明進程。工業革命以來,我國西部地區人類生存條件日益惡化、自然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不僅威脅西部地區,同時也同樣威脅到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
道理很簡單,因為西部地區是我國主要江河的源頭。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有黃河發源地,西部有長江上遊幹流,那裏的冰川、森林、草地是國內主要江河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的安全閥,在全國生態平衡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