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總喜歡炫耀比較
愛麵子的中國人,什麼都喜歡炫耀、比較,孩子就是這種炫耀、比較的“物品”。別人的孩子上了什麼班,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別人的孩子得了什麼獎,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後。一旦孩子不如別人,就要諷刺、挖苦,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似乎自己沒一點責任。
3.不尊重隱私權利
一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有的甚至說“你活到100歲,也是屬於父母的。”請注意這裏“屬於”兩個字,它從某種程度上完全否認孩子從生下來起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尊嚴、隱私和權利。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將來也會缺少對別人的尊重和服務意識。
4.把孩子當盆景侍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長都希望孩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可是在具體培養上卻把孩子當作盆景侍弄。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家長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和做法,讓長大後的孩子在回憶童年時盡是痛苦和心悸。
5.過分看重考試分數
這一點,不僅是家長,而且是全社會的大問題。有的甚至把孩子的學習和考試分數,看作至高無上、比孩子的生命還重要。殊不知,這是科舉時代遺留下來的、最大的過時觀念。高分低能,不要說有什麼大出息,將來能不能混口飯吃都是問題。
6.把孩子看作是永動機
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對於孩子來說,不會休息就不會學習。可是在許多家長看來,孩子就像一架永動機,早睡晚起就是好的,如果哪一天想早一點睡覺就是“懶惰”的表現。從全社會看,孩子的睡眠時間普遍不足,嚴重影響到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
7.孩子不用做家務
為了在考試尤其是將來的升學考試中多考幾分,現在的家長普遍不要甚至是不準孩子做家務,隻要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教科書。”殊不知,經常做家務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因為任何知識都是相通的);將來的生活也更幸福。
8.家長缺乏幽默感
幽默是語言的最高境界,它能夠活躍氣氛、融洽關係。中國人的麵部表情本來就凝重,在孩子學習負擔繁重的今天,家長很有必要學會幽默,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可以說,凡是家長有幽默感的家庭,孩子的精神狀態都較好,學習負擔也相對“減輕”了。
9.認為愛可以不講道理
許多家長的口頭禪是:“我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這些家長認為,隻要自己“愛”孩子,就可以“不用講道理”,任何不合邏輯的要求都是對的。其實這是一種荒謬的邏輯。如果孩子也這樣做,因為“愛”家長,就對你提出一大堆不講道理的要求,你會接受嗎?
10.經常對孩子抱怨
有些家長經常對孩子抱怨說,養兒育女如何艱苦。在孩子看來,這有一種乞求他們將來回報、孝順父母的意思在內,從而反感。正確的態度是,有緣成為父子、母女,是上天的恩賜,是一種緣分,“誰也不欠誰的”,應該和睦相處、彼此尊重,並引以為傲。
相夫教子,母親的素質不樂觀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中國傳統家庭中,母親的角色是相夫教子。現在婦女解放了,可這種傳統依稀可見。可以說,家庭教育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的素質高低。要解決因循守舊的問題,母親的素質至關重要。遺憾的是,目前這一點不容樂觀。
北京市崇文區開展的《家庭教育中母親素質現狀》調查表明,當代母親的育人素質和心理素質都不容樂觀,其中最缺乏的是民主素質和科學素質。
因為缺乏民主素質,所以許多母親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說打就打,說罵就罵;以自己的好惡強人所難;在孩子麵前強詞奪理、自以為是……這樣做的結果是,無法平等地與孩子溝通,更談不上尊重孩子的自主創造。這種母親手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或自卑自怯,缺乏自強自立能力;或厭惡父母,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毀。
因為缺乏科學素質,所以許多母親愚昧落後、燒香拜佛,有意無意間向孩子灌輸信神、怕神的思想。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所謂的“神”進行安排,抑製了生命力、扼殺了創造力,甚至被邪教所利用,走上一條悲慘道路。
與父親相比,母親在家教中的因循守舊思想更嚴重,而且這多半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表麵上看,這些做法似乎天經地義,可嚴格地說,這些母親簡直可以說是非不分。
例如,某小學規定,每個學生每天都要戴紅領巾,並且有專人在校門口檢查。查到沒戴紅領巾的,要扣該班的班分。
有一天,一位學生忘了戴紅領巾。回家拿吧,很可能要遲到;校門口的小賣部倒是有紅領巾賣,一元錢一條,可是她沒帶錢。怎麼辦呢?媽媽的單位離學校不遠,她到媽媽那裏去求援。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媽媽讓她自己解決。
沒辦法,孩子隻好重新回到校門口。她的解決辦法是,讓已經進校的同學把紅領巾從脖子上解下來,然後從圍牆的鐵柵欄遞出去,借給她戴上,進了校門後再還給同學。
放學回家後,媽媽向女兒打聽事情的處理結果。女兒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得到媽媽的大力誇獎。後來,這件事還被寫成文章,刊登在一家著名的家教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