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24歲農村娃的人生賭局,與其父親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教育有關。更可怕的是,這種“學而優則仕”的結果是為了“報仇”!可想而知,孩子在家長這種一廂情願的要求下,會產生怎樣的扭曲性格?鋌而走險、不惜走上犯罪道路,也就不奇怪了。

一般來說,家長的幾十年人生曆練,總會在腦海中深深打上某種烙印。這種烙印多有偏執,在教育孩子時,應防止它可能產生的負麵影響。如果把它強加於孩子,動不動就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自以為是,並以此為榮,實在很危險。任何“經驗”一旦變成“經驗主義”,悲劇就不可避免。

家長的這種因循守舊教育方式,通常表現在以下4個方麵:

時代變遷,孩子越來越難管

許多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看不懂”,並為此感到困惑。的確,隨著時代迅速發展,家長因循守舊的教育方式已經非常不合時宜。

經常掛在家長嘴邊的一句話是“現在的孩子真精!”這“精”,實際上指的是聰明、機靈、學問多、見識廣。可不是嗎?現在的孩子營養好、營養結構改變、外界信息刺激增加,他們普遍會吃、會穿,懂世故、懂時事,懂電腦、會上網,能說會道,能迅速接受新事物,小腦瓜裏主意轉得飛快、想法多多……有些家長憂慮地說:“吃魚吃肉吃五穀,誰教孩子來吃苦?學棋學琴學書畫,誰教孩子學做人?”

“很難管”的孩子,通常表現為以下兩種情形:

一種是“一根筋”到底,腦子轉不過彎來,缺乏應有的應變能力。

例如,小學生在學校裏丟了東西,很可能會告訴老師說,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偷了”。老師勸他“再找一找”,他不但不願意找,甚至還會指名道姓懷疑“一定是××偷的”。究其原因在於,現在的孩子內心深處防線過於堅固,對人對事存有戒心。很明顯,這與家長平時對他們的教育分不開。這種做法雖然能防上當受騙,但也會影響與人打交道的深度與誠意。

另一種是孩子腦子轉得太快,隨機應變信如神,讓人捉摸不透,甚至哭笑不得。

例如,某小學三年級開展課外活動。為了樹立按勞分配、勞動光榮的觀念,活動規定,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到老師那裏去領取一種內部流通幣,購買自己喜歡的小物品。可在活動中發現,許多孩子不是動腦筋怎樣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勞動創造效益”,而是注重“貿易創造效益”——先把自己平時不用的小玩具跟同學交換,換取更好的玩具,賣出,得到流通幣,然後再購買新的物品,繼續進行交換。如此這般幾次下來,手中的流通幣大大增值了,可實際上卻沒有付出任何“勞動”,與活動宗旨背道而馳。

“很難管”的孩子越來越多,主要原因在於家長不懂得家教藝術,走入了以下幾種誤區:

1.補償心理

這些家長通常小時候生活很苦,現在經濟條件好了,認為自己應該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接受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孩子對這些並不領情,有的還對家長態度惡劣,令家長感到非常不理解。

2.攀比心理

這些家長總把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相比,結果讓孩子覺得一無是處,輕則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產生自卑心理;重則造成對“學習榜樣”的無端仇恨,產生嫉妒心理。

3.言行不一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與對自己的要求不一樣,最典型的是,要求孩子刻苦學習,可是自己從來不看書、不讀報、不鑽研業務,甚至不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校環境。家長的言行不一,被孩子看不起,教育效果勢必大打折扣。

4.矛盾家教

每個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態度不一樣,甚至相互矛盾,讓孩子無所適從。時間一長,孩子就摸透了每個人脾氣,在每一位家長麵前耍兩麵派、搞斡旋。一方麵,造成家長之間矛盾不斷;另一方麵,也讓孩子越來越蠻橫無理。

5.溺愛包辦

現在的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吃苦,溺愛孩子、包辦代替的情形非常普遍,使得孩子滋生了許多惡習。甚至出現孩子讀中小學,家長到學校去幫助孩子值日、大掃除;孩子上大學了,家長專門坐飛機給孩子送去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

6.缺乏尊重

在一些家長眼裏,孩子“永遠長不大”,甚至孩子上高中了,家長還是“寶寶”、“寶寶”地喚個不停。孩子的個人隱私,包括在家中的所作所為甚至遺精、月經等絕對隱私,家長都會不經意間泄漏出去,從而引發孩子極端反感,不尊重任何人。

7.挑剔孩子

一些家長總喜歡挑剔孩子身上的毛病,喜歡嘮嘮叨叨,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或者居高臨下,總是以命令口吻對孩子說不許這樣、不準那樣,可是又不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從而使得孩子脾氣暴躁,讓家長橫豎看不慣。

錯誤家教,每個家長身上都有

因循守舊的家教方式,幾乎在每個家長身上都有,已經成為家長的一種“職業病”。概括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10個方麵:

1.不親自照顧孩子

孩子是自己生養的,可是撫養時卻交給他人。這裏的“他人”,主要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等。有的母親為了保持體形,甚至不給孩子吃奶。其結果是,孩子從小與親生父母缺少交流,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腦子變得怪異呆滯,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