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爸爸媽媽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寫給因循守舊的家長(1 / 1)

決不要小看人的生物習性和社會習性的遺傳性。孩子所處的時代和家長小時候截然不同,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爸爸媽媽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這是什麼可笑的理由喲!

【案例】

四川省資陽市一位農民,初中畢業後就沒有再讀書,而是學了一門裁縫手藝。在官本位思想嚴重的農村,裁縫是一個低人三分的職業。與當上地方幹部的同學相比,他一生鬱鬱不得誌。

有一次,他兒子在縣城買了一袋花生米,托一個認識的人帶回家。可是據說那個人有親戚在鎮裏當幹部,非常蠻橫,居然沒把花生米送到,他去問,對方不承認有這回事,還衝出來打了他兩個耳光,鼻血都流出來了。回家後他在兩個兒子麵前哭,要他們一定要好好讀書!

兩個兒子上小學時,這位父親在牆上貼了一張紅紙,左右兩邊寫著對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橫批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中間是兩人整個小學期間每年的學習成績比較。

在這種家庭環境熏陶下,他的小兒子吳悔(化名),讀小學時就發誓將來一定要當大官,甚至設想好了衣錦還鄉後的計劃:“打擊一部分、團結一部分,用鐵腕手段把以前害我家的人都打倒。”

小學6年級時,父親讓吳悔冒名頂替一名退學學生,到15公裏外的縣城小學讀書,希望能為將來的仕途之路打基礎。

1998年,吳悔兄弟倆一起考上了大學。當年他的第一誌願是西南政法大學,可最終錄取在重慶三峽學院,他覺得這離“理想”太遠。這時恰遇父親患癌症病危,他跪在父親床前,發誓要考個名牌大學光宗耀祖。父親去世後,他退學後到中學複讀。為了規避“退學學生兩年內不得重新參加高考”的政策風險,他2000年改名換姓,高考第一誌願是管理學,結果錄取在華西醫科大學,於是繼續退學複讀。2001年,他第三次高考的目標是中國人民大學,他認為這所大學畢業後將來一定能當官,可最終錄取在中國地質大學,仍然不“理想”。

為了能有一所大學讓他實現“當官”夢想,吳悔在最近7年裏隻做了兩件事,一是複讀,二是高考。他用了4個化名,5次複讀,6次通過正規高考獲得大學錄取通知,直到2005年考上廈門大學。

由於吳悔身上有2張假身份證,以及包括縣政府、鎮政府、大學在內的11枚假印章,他在大學報到前夕被警察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