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成功,給孩子以及整個家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是在家庭教育實踐中,成功的家教和失敗的家教,兩者之間的方式差異是很小的,有時候甚至小到不易發覺。

這表明,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並不一定是家長的刻意而為;不但如此,刻意而為的家教,效果反而沒有家長的自然流露來得好。作為家長來說,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不能為了孩子的學習而丟了其他所有方麵。這種本末倒置,結果一定會讓家長大失所望。

而要做到這一點,主要從以下4方麵著手:

道德傳家,這樣的孩子才有出息

道德傳家,這是家長對孩子成才的起碼要求。無論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才,都不能脫離這一點。而事實上,無論家長對孩子是否有這方麵的要求,孩子都會切身感受到,長成符合家長要求的樣子。這就是說,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道德傳家,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義

在這方麵,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做法堪稱楷模。

孔子有一位學生叫陳亢,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懷疑老師在教育他們時是否保留了什麼。也就是說,懷疑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兒子伯魚時會不會開小灶、會不會另有什麼秘訣。

於是,陳亢就問伯魚,你父親對你有什麼特殊的教導嗎?伯魚說,沒有。有一次父親問我“學《詩》了沒有?”我說“沒有”,父親就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後來就開始學《詩》了。又有一次,父親問我“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父親就說,“不學《禮》,無以立。”我後來就開始學《禮》了。我聽到的就是這兩點。

陳亢聽了之後非常高興,他說,我問了一個問題,卻得到3點收獲:一是知道了要學《詩》,二是知道了要學《禮》,三是知道了老師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什麼偏心。

有人也許要問,孔子為什麼要讓兒子學《詩》和《禮》呢?《史記》上也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孔子自己也對學生說過,他的教育內容“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原來,我國古代的文字結構比較複雜,當時還沒有發明紙張、印刷術,書寫很不方便,很多知識和經驗都是靠詩歌流傳的。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烏魯草木之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學了《詩》,可以啟發思想,用曆史經驗來觀察得失,可以增進團結,可以用來批評,可以學到許多自然知識。無論是處理家庭內部關係,還是從事國家事務都用得著。

不難看出,在孔子看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當保持一致,這從孔子特別要求兒子伯魚讀《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更容易看出來。

孔子對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意思是說,如果你不學習這兩篇文章,就好像人麵對著牆站著,什麼都看不見、一步也不能走。

孔子為什麼把問題說得這樣嚴重呢?原來,《周南》和《召南》是《詩經》開頭一些篇章的總稱,內容多和修身、齊家有關。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應當從這裏開始學起。孔子的這種教育方法,被後人稱之為“詩禮傳家”。

我們今天的時代,與孔子所處的時代已經大不相同,可是教育孩子“詩禮傳家”的方法仍然值得學習。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眼睛僅僅盯著學習,那就可能要因小失大。

素質教育,更應當從家庭開始

素質教育的概念已經提了10年,許多家長把它當作是學校的事。其實,素質教育更是家庭的事,更應當從家庭開始。

從人生觀角度看,一個人活在世上,目的無非有四:一是爭取生存,二是奮發向上,三是追求幸福,四是繁衍子孫。無論從其中的哪個方麵看,都要求充實生活內涵,這樣才能達到目的。而充實生活內涵,不僅僅包括課堂上的學習,範圍還要廣泛得多。

在學校,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顯然這與他們生活在世上的四大目的相距甚遠。如果僅僅是抓緊學習,無論學習搞得多好,都與成才目標有很大差距。

俗話說,觀念決定行為。運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家庭教育觀念決定家庭教育行為。家長要讓孩子無愧於人生,首先要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確立一種全新家教觀念,並且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