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家庭教育責任觀
孩子是家庭的細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一個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更是社會的,是國家的。培養孩子成才,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對孩子一生負責的責任、對社會和國家負責的責任。
家庭教育素質觀
家庭教育的素質,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並在此基礎上,為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尤其要克服那種“重智輕德”的片麵思想。
家庭教育人才觀
要培養孩子成才,家長的觀念不能過於狹隘,更不能把隻有考上大學才看作是成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隻能是“望”,而不能是“逼”。孩子將來隻要能自食其力、活得開心,就是人才。
家庭教育質量觀
家庭教育也要講求質量、提高質量。衡量家庭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並不是孩子考試得第幾名,也不是能不能上大學,更不是能否成“龍”、成“鳳”,關鍵看孩子是否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家庭教育主體觀
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孩子和家長,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家長是實施教育的主體。重點應當放在孩子身上,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而不是家長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挺身而出,父親要走上第一線
有愛無教的原因之一,在於沒有充分發揮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親和母親都是家長,由於性別不同,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有著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心理學在論述男女氣質差別時認為,男人勇於冒險、富於智慧、大度、堅定、勇武、易暴躁,女人穩重、溫柔、服從、忍耐、易焦慮、自卑。容易看出,這兩種氣質各有所長,互為補充。缺少了任何一部分,孩子所得到的愛都是不健全的。
在家庭教育中,當前特別要強調父親挺身而出,走向教育孩子的第一線,具體要求是:
首先,給孩子以堅強和鼓勵,彌補幼托機構中由於男教師過少、孩子陽剛之氣不足的弊端。
從現實來看,我國各類幼兒園和托兒所機構中男教師很少,已經成為一種災難。男孩子從小缺乏和男性接觸的機會,沒有值得模仿的男性榜樣,不知道男人究竟如何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在性格形成方麵的損失很大;有的甚至發生性別角色混亂,長大後在戀愛婚姻方麵遇到困擾和障礙。而對女孩子來說,缺乏男性榜樣,她們長大成人後在男人麵前會手足無措、緊張、羞澀。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單親家庭中的女孩長期跟著母親生活,成家後婚姻多不美滿。受“寡婦門前是非多”的影響,她們的母親缺少與男人打交道的機會,孩子也受此影響,長大後不是把男人想得太好就是太壞,缺乏準確把握。
其次,發揮父親在教育孩子中的優勢。
總體上看,父親的學曆、見識要高於母親,他們在培養兒童興趣、開發兒童智力等方麵,比母親更有優勢。如果這種優勢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發揮出來,實在是一大損失。
觀察發現,父親和孩子在一起時很少問“冷不冷”、“餓不餓”等生理性問題,而是更注重注意力“向前”、“向外”,孩子更能從父親身上學到勇敢、幽默、豁達、自信等品質。
例如,父親和孩子一起玩耍時,有著與母親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活動內容。他們有時會把自己變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做各種遊戲;有時會和孩子一起修玩具;有時會極有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為什麼”;有時則會嚴厲地對孩子說“不”。所有這些,哪怕是在別人眼裏近乎苛刻的要求,都能給孩子以劣性刺激,增強他們的活潑、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種心理品質。
最後,父親往往更關心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勞動技能等方麵的培養。
母親育兒的特點是,能夠跟孩子同頻交流。也就是說,如果孩子隻有1歲,母親就能用1歲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到了5歲,母親就能用5歲的心理與孩子一起玩。可父親不是這樣。父親的心理是“凝固”的,他隻能用一種眼光看孩子。不管孩子是1歲還是5歲,在他眼裏都一樣。
從這一點上看,父親通常在孩子七八歲以後才能介入教育。在此以前,他隻能做母親的“助手”。如果2歲的孩子在哭,父親就搞不清孩子究竟是因為餓了還是肚子疼,可是母親卻能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