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孩子的年齡越小,受母親的影響越大。隻有當孩子長到五六歲時,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才會顯示出來。這時候,父親會把自己的人生經曆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懂得更多的社會競爭規則和價值標準,讓孩子通過父親的眼睛走向社會。
實踐表明,父母健全的孩子,如果父親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才率遠遠沒有寡母撫養的孩子高。這是因為,如果孩子沒有父親、隻有母親,這時候的母親會處處留心社會發展動態和人情世故,“既當媽又當爹”,實際上肩負著父母兩重責任。
物極必反,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上麵已經提到,有愛無教的一大特征是溺愛孩子,具體表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把孩子捧得高高的。尤其是在物質條件上,過分滿足孩子效果會適得其反。
吉林省吉林市有一位初一學生於強(化名),父母離婚時將僅有的7萬元家庭資產留給他,將來由他任意支配;同時,離婚後的父母,每人每月支付給他200元生活費。於強的爺爺心疼孫子,也立下一份遺囑,向所有人公開表示,自己多年省吃儉用攢下的8萬元存款以後全部留給孫子,其他人無權支配。隨後就將遺囑及身份證交給於強保管,並且偷偷告訴了他存折的位置。2004年5月,當於強的姑姑得知自己胃癌晚期後,也將18萬元存款轉交給於強,囑咐他一定要好好學習。這筆財產暫時由於強的父親代保管,但於強隨時有支配權。
一個14歲的孩子,一下子擁有33萬元巨額財產,整天感到暈乎乎的,哪裏還有心思放在學習上。
有一天和同學談話時,對方說:“現在好好學習,就是為了將來賺更多的錢,過上好日子。”(看看,這也是家長有愛無教的結果)於強一聽,馬上想到自己已經擁有30多萬元了,這些錢“足夠花一輩子”,將來再也用不著掙錢了,為什麼還要好好學習呢?
自從有了這樣的想法後,於強對學習沒了興趣,而是經常去網吧,很大方地請同學上飯館,每個月父母給他的400元生活費總是入不敷出。為了維持高消費,他開始向同學大量借錢,並且向他們炫耀說:“我有很多錢,將來可以多給你們一些利息。”
一個好端端的孩子,因為有了錢而沒了理想,終於放棄學業,一門心思等著拿巨款,變成了一個敗家子,令父母十分痛心。
於強的父親說,離婚前,自己每天早上5點總要準時起床給兒子做早飯,兒子晚上放學時,無論多麼忙,都要去接兒子。兒子的學習成績不錯,給了家長許多安慰。自從兒子上初中住校後,覺得家長能做的有限,能給的就隻有錢了,也沒有什麼溝通和教育,更沒有正兒八經的思想品德教育。直到孩子因為有錢而不願意上學時,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
與於強遭遇類似的是,有些家長在購房時,就在房產證上填上孩子的名字,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是個“百萬富翁”,在同學麵前趾高氣揚;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好好讀書時說,我們現在這樣辛辛苦苦打拚江山,為了什麼,還不都是為了你?這些財產都是留給你的。結果孩子說,好,你們現在就給我省吃儉用,不許亂花一分錢,因為這些都是我的財產!
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家長在這方麵卻特別注意。
一位中國人在澳大利亞一家醫院婦產科看到,一對夫妻在做二胎檢查,妻子到裏麵見醫生了,丈夫帶著兩歲的女兒在外麵大廳等候。女兒嚷著要喝水,父親便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走進廁所裏,灌了一杯自來水(澳大利亞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遞給孩子。是買不到飲料嗎?不是。他們的身旁就是一台自動售貨機,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是買不起飲料嗎?也不是。這位父親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主管,年薪15萬美元!
對比之下,兩種家教觀念孰是孰非,顯而易見。
想一想吧,孩子將來總要走向社會,如果不從小培養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將來又怎樣在社會上立足!
【名言】
所有的兒童都不應受成人剝削,他們的心、腦和身體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必須不受侵害。
——世界學前教育組織《童年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