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人的家教思想不同,中國的家庭教育有著更深的家長式傳統,家長對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針是保護、灌輸、訓導,具體表現在對孩子的冷暖饑飽、人身安全過度關注,因循守舊思想比比皆是。

為了讓孩子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家長要在以下4個方麵作努力:

角色定位,懂得家長該做什麼

判斷一個家長合格與否,首先要看他是否符合角色定位,是否做好了這個角色該做的事。之所以提出這個話題,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並不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麵應該做些什麼。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為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資格了,其實不然。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養蜂的人,先要懂得養蜂的方法,蜂才能養得好;教育孩子也一樣,為人父母者首先要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來。

家長究竟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呢?這個話題非常廣泛,但至少有兩點必須做到:

一是認識自我

家長無法正確認識自我,就無法教育好孩子。而要認識自我,並不容易。許多家長不承認這一點,但問題明擺著,不承認不行。可以說,習慣於老一套、總是自以為是的家長,多半不認識自我。

要正確認識自我,就需要有個參照物,這個參照物就是孩子。具體地說,就是要求家長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一本正經、惟我獨尊,任何時候都不要說“你還敢頂嘴?!”因為既然是朋友,相互之間就是平等的,應當相互學習、相互批評,沒有絕對權威。和孩子平起平坐,對家長正確認識自我有莫大幫助。

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要特別學會積極的心理暗示方法,這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

例如,一位孩子不喜歡吃雞蛋,家長為了讓孩子吃雞蛋,可謂想盡了一切辦法。後來,他們在吃飯時就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誰輸了就要吃雞蛋。因為誰也不是常勝將軍,所以孩子在這種欺騙手段下,每次都要吃下不少雞蛋。當然,這不是孩子自願的。而且,每次吃雞蛋都得玩這個遊戲,否則孩子就不吃。

後來,家長聽了一位教育家的講座才意識到,遊戲輸了必須吃雞蛋,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雞蛋不好吃”的心理暗示,孩子以後就更不可能喜歡吃雞蛋了。回去後他把遊戲規則改了改,誰贏了才能吃雞蛋。僅僅一字之差,就讓孩子感到吃雞蛋的機會來之不易、得好好珍惜。很快,不用做遊戲,孩子就喜歡上吃雞蛋了。

類似於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隻要開動腦筋,可以發現有許多這種值得改進的地方。如果不懂這種策略,而是因循守舊,不但無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必定事倍功半。

研究表明,善於關心他人的人,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給人以積極的心理暗示;相反,不善於關心他人的人,卻總能給人以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這就是說,家長要給孩子以積極暗示,首先要做一個善於關心他人(不僅僅是關心孩子)的人。

二是戰勝自我

認識自我的目的在於戰勝自我,改掉因循守舊的舊觀念,讓先進、科學的家教觀念取而代之。

《伊索寓言》中有一則故事說,一隻黃鼠狼愛上了一位小夥子,便請求愛神把它變成一位少女。愛神被它的癡情所感動,滿足了它的願望。小夥子對黃鼠狼少女一見鍾情。可是愛神很不放心,它很想知道黃鼠狼的容貌改變了,習性是否也會跟著變。於是它放出一隻老鼠來考驗它。黃鼠狼少女一見老鼠,立刻縱身一撲,逮住老鼠張嘴就咬。於是,一切又變成了原樣。願意為愛情犧牲自我的黃鼠狼,終於經不住一隻老鼠的誘惑。正可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就是這樣一隻黃鼠狼,很容易現形。

一位家長脾氣急躁,對孩子缺乏耐心,孩子對她很不服氣。她自己也認識到這個缺點,時時提醒自己要克製住。有一次,孩子的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在全年級排名退步了200多名。她非常生氣,可是最終仍然克製住自己,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考卷,連孩子對她的變化都感到驚訝。

可是接下來她終於忍不住了。分析完考卷,她針對孩子的薄弱環節,出了一些練習題讓他做,孩子不願意,她一聽就火了:“這次考試你退步這麼多,我都沒說你一句,讓你多練習練習,你居然還不肯!”氣得打了孩子一頓。結果是,家長又現出了上麵的“黃鼠狼本性”,孩子也沒有做練習,可謂兩敗俱傷。

可以與此類比的是,許多家長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可是僅僅因為孩子在某些細小方麵不如別人,無法滿足家長的虛榮心;而家長又無法克服這種虛榮心,結果搞得大家都很累。這又何必呢?

更新觀念,家長需要不斷學習

家長的一個最大通病是,喜歡以己度人。本書前麵提到,母親雖然與孩子具有“同頻交流”的本領,但也基本上局限於生活、生理方麵。所以,對於家長來說,不斷更新觀念十分重要,否則很難與孩子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