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巴菲特如何抄底股市——第一版序(1 / 1)

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全球股市連連暴跌。就在其他投資者紛紛逃離股市之時,巴菲特卻頻頻出手,累計投入280多億美元,大量收購馬爾蒙控股、箭牌、羅門哈斯、高盛、星座能源、泰珂洛、通用電氣以及中國的比亞迪等股份。誰知,巴菲特投資上述股票後股價繼續大跌,從而引發了全球對巴菲特產生“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質疑。

其實,股市潮起潮落,有大漲就必定有大跌。股市大漲時,各種投資策略孰優孰劣還不容易顯現出來,遇到大跌時就立見分曉了。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股市大漲時勿貪,及早退出股市;股市大跌時勿恐,趁機抄底撈便宜;大跌大買,越跌越買,而不是割肉離場。他認為,投資者隻要具備這樣的定力,就一定會跑贏大市。事實上,越是熊市他越是光芒四射;而越是牛市,他的投資業績反而乏善可陳。

仔細考察,巴菲特在股市暴跌時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條:

一是精選投資行業。早期的巴菲特喜歡采用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資法,無論行業、管理層好壞,也無論是否瀕臨破產,隻要淨資產遠遠超過股價就買。這種尋找煙蒂式的投資方式確實讓他賺了錢,可是當後來大家都用這個策略時,他就不得不改用菲利普·費雪的集中投資法,專門投資少數超級明星企業了,到後來一出手就是幾十億美元完全控股目標企業。

二是做價值波段。就算做波段是你的拿手好戲,巴菲特的做法和你也不一樣。他首先通過一家上市公司的整體價值計算出其每股內在價值,然後與其股價進行對比,如果內在價值大大高於股價就買,然後在股價高漲時賣出。例如他2003年投資5億美元買入中石油H股,2007年全部拋出,主要就是依據該股內在價值而不是價格做波段的。

三是隻用閑錢做投資。即使麵對那些預期未來10年內能漲100倍的大牛股,巴菲特也堅持隻用閑錢投資。虧了就等機會,一旦輸光也不傷筋動骨;如果賭中了就必定大賺,後半輩子不用愁了。用閑錢做投資的好處是,即使麵對持續兩三年的股市陰跌也不必慌張。

巴菲特一生經曆過4次股市暴跌,分別是1973年、1987年、2000年、2008年。每次股市暴跌前一兩年,巴菲特就會提前退場,根本不參與最後一波行情,而是冷眼旁觀其他人在股市中博傻。等股市跌透了,他再悠然自得地大規模進場,一一撿拾原先瞄準的股票。例如:

1984—1986年美國股市持續大漲,累計漲幅2.46倍。巴菲特從1985年起就大規模出貨,明確表示隻留3隻股票,其他通通賣掉。當1988年股指跌到穀底時,他開始買入可口可樂股票,並於1989年補倉,一共投入10億美元。同時,他還買了6億美元吉列公司的可轉換優先股。

2008年,巴菲特大規模買入280多億美元的股票,分布在金融、消費品、醫藥、交通能源4大板塊。巴菲特認為,這些行業發展穩定,容易出現超級明星股;有形資產少,贏利能力強,隻需增加少量有形資產,就能擴大規模、提高盈利、克服通貨膨脹;負債率低,不怕逼債。這些投資時機和策略的選擇,對中國投資者不無參考作用。

容易看出,巴菲特的投資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炒股。對他來說,買股票就是買企業,就是投資該企業的未來。

巴菲特宣稱,值得他一生持有的股票隻有4隻,後來剔除了1隻,隻剩下《華盛頓郵報》公司、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可口可樂公司3隻股票。他把股票投資看作是馬拉鬆長跑,隻有跑完全程的運動員才可能獲勝。意思是說,投資業績不能隻看一時一股,而要從長計議。

在我國,投資者遇到股市暴跌時總喜歡割肉。割肉無疑是疼的,更何況割的是自己的肉,這必定會壞了心態,導致接下來的投資操作情緒化。這種事先不根據內在價值選股、事中根據股價波動換股、事後根據小道消息割肉的做法,與巴菲特的投資策略背道而馳。

看了這本《巴菲特這樣抄底股市》,或許會對你在股市中搏擊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