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一個寶貝兒子(女兒),怎樣盡到責任、讓他(她)就讀一所理想的中學?這是每個家有學子的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縈繞心頭的一件大事。有的為此廢寢忘食,甚至不惜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一句“望子成龍”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他們的全部理由和詮釋。擇校,也因此一躍成為當今極為普遍、極為敏感的一大社會現象。
在2003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說:“你看看我們教育部的人,哪個家長不在擇校,他們的親戚、朋友,不也在擇校嗎?”韋鈺抱怨道:“我們自己都在這樣做,怎麼評判百姓的擇校問題?”
請看這樣真實的一幕。在某指定銀行門口,幾個剛剛為孩子交了3萬元“培養費”的家長,一轉身就當場失聲痛哭。要知道,就在幾個小時前的另一場合他們還在強顏歡笑:“學校要多少錢您提吧,五萬八萬我都認了!”
——擇校,往往有錢還不夠,還要有“麵子”。“拎著豬頭找不到廟門”的情形可不少見哪!
作為孩子未來的“總設計師”,多少家長麵前擺著如意算盤:“藝術幼兒園+實驗小學+民辦初中+示範高中+名牌大學=高薪白領”。子女教育也因此成為家庭最大的投資項目。
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歎天下父母情!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社會製度,釀成了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超值期待,進而在獨生子女身上蔚出愈演愈烈的擇校熱。
優質教育從來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也是古往今來教育家們的共同理想。從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興辦私學的孔子提出“有教無類”,表達“人不分貴賤都有平等受教育權”主張,到西方柏拉圖最早提出實施初等義務教育、亞裏士多德提出用法律落實教育權利,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不接受教育是萬萬不能的,甚至沒有機會接受優質教育也會令人抱憾終生!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家族的希望。往大裏說,教育是實現社會公平、富國強民的最有效工具;往小裏說,接受教育是改變人生道路、提高生存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然而,孩子真的能沿著“總設計師”畫的軌跡前行嗎?!
望子成龍使擇校現象愈演愈烈。社會各界對擇校抨擊頗多,卻又無可奈何。擇校,直接造成了校際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加重了學生的精神負擔和家長的經濟壓力,導致了一係列腐敗現象的產生。即使是就近入學、電腦派位、特長內招,也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遭人詬病的權學交易、錢學交易,更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
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擇校是他們的一項正當權利。隻要校際之間的辦學水平有差距,擇校現象就會長期存在。
對於政府來說,擇校是他們發現校際差距、均衡教育資源的市場參考。解決擇校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資源均衡化,而不是本末倒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麵對見仁見智並將身體力行的擇校,家長更應考慮的是:究竟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還是不輸在“終點線”上!
嚴行方
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