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家長相信:藝術幼兒園+實驗小學+民辦初中+示範高中+名牌大學=高薪白領。他們為此不惜代價。有的幹脆說“學校要多少錢您提吧,五萬八萬我都認了!”
中國家長的望子成龍觀念,是一種根深蒂固、貫穿於幾千年來的集體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用“舉世罕見”來形容絕不過分。
幾乎所有的家庭和家長,從孩子取名一直到整個上學過程,對他(她)都始終抱有一種超值期待。有的甚至把這個過程提前到了胎教、同房、擇偶階段。
孩子還沒有出世,甚至還沒有成為胚胎時,未來的父母就憧憬著他(她)將來會如何有出息。孩子出世以後,為了取一個能夠寄托家長期盼的名字,往往從《新華字典》翻到《康熙字典》還嫌不夠,翻完了《辭海》仍然是一臉茫然。
這種對孩子的超值期待是舉世罕見的,為此,家長也同樣願意付出舉世罕見的犧牲,以及對孩子專製、武斷、縱容、溺愛等各種各樣同樣稱得上舉世罕見的“成才方式”。而擇校,隻是這種“成才方式”中的一個小小分支。
所以,研究擇校現象,不能不從中國家長的望子成龍情結談起。而望子成龍情結,根源還在於幾千年來的中國封建文化和社會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