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的望子成龍情結強烈到何等地步,隻要看看我們周圍就不難發現:
還在繈褓之中的孩子就成了“開發智力”的對象,從“神童教育”、“0歲方案”、“天才兒童培養”、“小太陽計劃”,一直到“哈佛女孩”、“北大男孩”,都是中國家長們所津津樂道的;
一個專門為孕婦播放音樂的胎教班,每節“音樂課”收費標準超過100元(天曉得,肚子裏的“孩子”能否享受到這種美妙音樂),可是照樣門庭若市,豈不怪哉!
雖然科學已經證明,隻有千分之三的人智力超常,但年輕的父母們堅信可以“子成龍”、“女成鳳”,堅信自己的孩子隻要努力就可以成為天才!
什麼是“龍”、什麼是“鳳”
提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裏有必要首先弄清什麼是“龍”?什麼是“鳳”?
傳統觀點認為,“龍”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有鱗有爪,能飛能遊,能興雲降雨。遺憾的是,誰也沒有見過。如果是這樣,家長又何必指望自己的孩子都成為那種隻有傳說中才有的玩藝呢?
也有人說,“龍”是古代帝王的一種象征。孩子能當“皇帝”,做父母的當然榮耀之至。可是轉眼一想,自古以來一國隻有一君,況且現在也不是“古代”,又怎麼可能都望子成“龍”呢?果真如此,豈不要天下大亂?
自古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由此看來,要讓孩子成“龍”成“鳳”,首先得看家長自己有沒有成“龍”成“鳳”。如果自己是“老鼠”,而非要孩子成“龍”成“鳳”,豈不是在強迫孩子“轉基因”!
再說了,“鳳”也隻是一種傳說(又是傳說!)中的鳥中之王。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單名一個“鳳”字。“凰”在古代也寫作“皇”,與一國之君“皇帝”不是同一人也是近親關係。同理可證,家長又何必指望現實中的孩子成為那種隻有在傳說中才能出現的鳥類,那豈不是強人所難嗎?
也許有人會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都知道這隻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美好願望。既然如此,那就讓它隻作為一種美好“願望”罷——龍飛鳳舞固然遒勁有力、龍肝鳳髓固然極其珍貴、龍吟鳳噦固然舒卷激昂、龍鳳呈祥固然吉祥如意……可那畢竟都是海市蜃樓,誰也沒有真正見過,又何必非要孩子去當真呢!
“學而優則仕”
或許等到哪一天,“望子成龍”變成了“子要成龍”,這人造景觀的海市蜃樓就真的出現了。
然而,望子成龍的家長卻不管這些。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頗似一些“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的壯舉。
歸根到底,這與幾千年來我國文化傳統以血緣宗法製度為基礎不無關係。尤其是封建社會裏的一些大家族,總是以各種方式推舉族人中的傑出青年,通過科舉製度來參與政治、光宗耀祖、澤被後世。
例如,在江南農村就有許多這樣的家族,每一代人中都會挑選一兩個“智商特別高”的傑出青年專心致誌念書,其他人則從事體力勞動或小買賣供他們讀書。他們讀書出頭以後,在光宗耀祖的同時,再利用手中的權勢為族人爭取利益。一代一代人就是這樣過來的,這個傳統貫穿於我國整個封建社會。
由於封建社會的從政之路十分狹窄,“自古華山一條路”,那就是“學而優則仕”,所以,讀書、做官、發財就被當作唯一能夠得到社會承認的成才之路三部曲。讀書越多,官就可能做得越大;官要做得大,就必須通過科舉選拔製度中“狀元”。而擇校(擇學)就成了這三部曲的原始基礎。
直到今天,這種遺風仍然可見一斑。
例如,新中國建立後長期實行的高等教育製度,就是一種精英教育式的幹部選拔方式。大學生一畢業就自動具有“幹部”身份,國家包分配。這樣的高等教育,實質就是為國家培養各類後備幹部。
容易看出,這與我國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製度是一脈相承的,幾乎同樣是唯一的一條“成才”之路。
這樣的“唯一”必然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一大景觀。這樣的高等教育哪怕門檻再高、再殘酷,家長也要讓孩子擠進去,否則就無法進入“幹部”管理係統,無法“吃皇糧”。
從古到今如此這般的政治一元化幹部選拔體係,催生了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第一個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