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債子還”
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第二個情結,起源於幾千年來我國封建社會製度中曾經多次試圖打破科舉製度的選拔製,而取而代之的推薦製。例如,我國漢代就實行過推薦製,“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工農兵學員”也是一種推薦製度。
可以料到的是,這些推薦製都搞得不成功、壽命都不長。因為它比選拔製弊病更多、更缺乏公平。
目前的學生家長或長輩中,有許多就是經過“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的一代知青。他們曾經被無情剝奪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因為當時的推薦製度並沒有“推薦”到自己。這樣,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原來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轉移支付”到孩子身上,變本加厲地要求“父債子還”。
“恨鐵不成鋼”所反映的代溝
令這些家長遺憾的是,“轉移支付”根本無法兌現。因為現在的社會現實,已經決定了“知識青年”們的下一代,與他們父輩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完全不同。
這樣,就造成了家長和孩子之間極大的反差和代溝,導致家長們常常“恨鐵不成鋼”。
具體表現是,許多家長仍然停留在過去農業經濟時代的一些舊觀念上,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讀書成才、光宗耀祖。可是在為孩子做出無私奉獻後,又發覺孩子“根本不是讀書的料”,更沒有按照自己劃定的軌跡前行。而孩子呢,他們根本就不承認自己身上肩負著光宗耀祖的沉重“負擔”,追求的是獨立自主和個性發展。
事實上,現在三代同堂的家族已經很少見了,子女成家後還願意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已經算是“孝子”了。更有甚者,在結婚之前就財產公證,明確表示不願和父母住在一起。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對他們來說真是不敢想象,家族是否興旺根本“不關他們的事”,甚至甘願組成丁克家庭。
試想,丁克家庭連孩子都不要,還談什麼家族興旺?他們強調最多的是自己的發展空間和興趣所在。
孩子最反感“我是為了你好”
在“集體主義精神”大衰落的今天,如果再把過去那些使命感、責任感與奉獻精神一股腦兒潑到孩子身上,必然會產生強烈碰撞。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的獨立價值必須越來越受到尊重,孩子和家長之間的地位變得越來越相對平等,父子之間稱呼“哥們”的已經比比皆是。
這也就是家長在念叨“我是為了你好”時,孩子最反感的理由之一。因為在一句“為了你好”的後麵,緊接著的往往就是孩子正當願望和愛好的被剝奪。
這表明,撫養子女雖然是家長應盡的義務,家長也有責任培養孩子,但如果仍然以光宗耀祖的家族觀念來對待,就與現代教育觀念格格不入了。
現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社會提供的成才機會並不隻是考大學一條路。大學生畢業後不要說“國家幹部”的身份不會必然而至,甚至連飯碗都可能找不到,光宗耀祖的功能已經大大弱化。
對於“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社會受教育機會的多樣化、成才模式的多樣化,必然從根本上改變家長對孩子的投資模式。望子成龍,也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美好願望與良好祝福,而不是強迫與武斷。
社會上並不需要那麼多“龍”
上麵已經提到,不管“龍”是天子還是珍禽異獸,實際上,三百六十行並不需要那麼多“龍”。
在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一切都要上綱上線歸於政治,成龍的標準隻有一條,那就是從政做官。
而現在,整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們望子成龍的觀念沒有變,但是望子成龍的“龍”卻變了——誰能將來掙大錢誰就是“龍”。
所以,以前許多人認為當了官就是成才了、進步了、就是成“龍”了,而現在則轉移到能賺大錢就是成“龍”了。這是特定曆史階段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國台灣、香港以及韓國都曾經出現過,現在都過去了。
從中可以看出,現在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向並不十分清楚。通常是遵循“實用”原則:因為將來要出國、要進外資企業,所以現在必須學好外語和電腦,於是,外語和電腦就成了孩子課餘學習的主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