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成功標誌呢?開明的家長應當明白,在成才標準多元化的今天和明天,個人願望能夠得到充分實現,這就是成功。簡單地說,成功就是“心想事成”。所以,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單相思”、把個人意誌強加到孩子頭上。
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不少家長意識到了這一點。
例如,這些家長也讓孩子去學音樂、舞蹈、鋼琴,但明確表態不是讓孩子將來成為音樂家、舞蹈家、鋼琴家。這就對了,因為其中少了一份功利主義。
就像法國人、奧地利人、俄羅斯人願意經常掏錢讓孩子從小聽音樂會、看畫展,培養他們的精神樂趣一樣,什麼時候中國家長不把這些活動看作既浪費金錢又浪費時間了,中國孩子的成才標準也就真正多元化了。
望子成“龍”不可能都如願以償
理論上講,社會不需要這麼多“龍”;而事實上,也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實現家長的期待,更不用說超值期待了。
幾乎有這樣一個規律:每個孩子一生下來,家長都會歡天喜地,俗稱“落地歡喜”。他的一舉一動,一啼一笑都是那樣的迷人和令人心醉——情人眼裏出西施,父母眼裏出王子(公主)。然而,循著擇校軌跡考察發現,絕大多數家長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而逐漸“失望”,到最後則無可奈何地接受無情的現實——“超值期待”變成“超級失望。”
上幼兒園時個個都是天才
轉眼間到了上托兒所、幼兒園的時候,家長開始教育投資了。多數家長會考慮給孩子選擇一所怎樣的托兒所、幼兒園。擇校開始了。
雖然孩子尚小,可是這時候的家長往往最舍得投入。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潛伏著一種將來成為天才的可能。
不是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這托兒所和幼兒園就是一條標準的“起跑線”,甚至是“起跑線”上的“發令槍”。這時候家長花多少錢都心甘情願。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一些好的幼兒園派頭如此之大、牛氣如此衝天?
上小學時有人開始打退堂鼓
接下來就到了上小學階段。
這時候的家長仍然普遍陶醉於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中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的氛圍中,惟恐不精心培養就會耽誤孩子的前途。所以,不論自己怎樣艱苦,都要拚著老命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學校,“再苦不能苦孩子”。於是,擇校費就這樣你哄我抬地上去了。
長期目標是為了孩子將來有出息,短期目標是為了孩子上一個好中學打下良好基礎,孩子上學以後又是上奧數班、又是學小提琴,又是學英語、又是請家教……家長忙得不亦樂乎,孩子累得東倒西歪。
在這樣的緊張學習中,有些孩子不堪其苦,於是敗下陣來,從此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久而久之,家長也失去了耐心,一句“隨他去吧”的退堂鼓,給望子成龍暫時畫上一個“逗號”。
勉強跟得上這種緊張節奏的孩子,則失去了起碼的童年樂趣,變成了“機器人”。家長在對他們快馬加鞭的同時,又把目光瞄準了小學升初中時的擇校。
上中學時家長的頭腦終於清醒起來
小學升初中時已經有一半家長對孩子失去了信心,剩下的一半家長還要做“最後掙紮”。因為這時候,這一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已經基本穩定下來,家長豈能忍心耽誤他們的前途?家長們認為,隻有上了一所重點初中才能保證孩子有一個好前途,自己也才“對得起孩子”。
到了上高中時,其中一部分家長又繼續重複前麵小學升初中時的打退堂鼓過程。因為他們清楚,自己的孩子通過補學多年仍然升學無望,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還是“現實”一點為好。原本的“望子成龍”經過一段時間的“逼子成龍”仍然無濟於事,擇校預算也就不得不降下來,乃至最後被“挪作他用”了。剩下的那部分家長頭腦也不那麼熱了,他們比較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優點和毛病,因而能比較理智地麵對現實。隻是孩子仍然有這麼一股“革命加拚命”的衝勁,所以必須為他們的擇校東奔西走、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