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是目前最緊缺的資源(1 / 3)

在我國基本普及了九年製義務教育後,一般來說,讓孩子接受起碼的識字教育已經不是問題,現在的問題是,要盡可能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小學升初中時的擇校努力,就是接受優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例如,據2002年1月4日《人民日報·華東新聞》報道,江蘇省南通市區的中小學擇校風越來越熱,新生入學的擇校生比例均超過一半,每年的擇校費支出增長速度為20%~40%,遠遠超過居民收入6%的增長速度。具體數據是:小學新生入學的擇校率52.6%,2001年的擇校費相當於正常入學新生收費標準的7.7倍;初中新生入學的擇校率51.7%,2001年的擇校費相當於正常入學新生收費標準的17倍;高中新生入學的擇校率74%,2001年的擇校費相當於正常入學新生收費標準(2034元)的2.8倍。

由此可見,優質教育是目前最緊缺的資源。而這種緊缺與中國人追求高學曆的觀念密切相關。

中國學生最看重高學曆

中國的社會現實,決定了學生非常看重學曆。平時家長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考不上大學,看你能幹什麼?”

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從小就把考大學當做人生奮鬥的最大目標。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能夠上大學的畢竟是極少數,而現在幾乎人人都要考大學,這又怎麼可能呢?如此看重文憑的結果,隻能導致擇校現象愈演愈烈。

2001年至2002年3月,日本一橋文藝教育振興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共同發起在中國、美國、日本三個國家的中學生中進行了一項調查。每個國家均有1000多名中學生參加了問卷調查。

在將來升學問題上,中國學生希望讀博士的占47.5%,希望讀碩士的占23.7%。隻有19.9%的中國學生認為,自己隻要能上(普通)大學就行了。這三項合計表明,中國學生希望讀大學的比例高達91.1%(47.5%+23.7%+19.9%)。

而在日本,希望上普通大學的比例高達38.9%,差不多是中國學生的2倍。希望讀研究生的日本學生隻有3.4%,兩項合計隻有42.3%,不到中國學生的一半。

高學曆期望推動擇校熱愈演愈烈

中國學生對高學曆的期盼,必然導致他們及其家長從上學一開始就鉚足了勁,拚命爭奪優質教育資源。而擇校,就成為爭奪優質教育資源、從而獲得高學曆的一個重要籌碼。

本書所指的擇校,是指因為學生自身原因而選擇非教育部門指定的各類學校就讀的行為,這樣的學生稱為擇校生。

擇校現象最早出現在我國1993年取消小學升初中的升學考試、代之以“劃片招生就近入學”之時。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擇校現象已經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風。太多“頭腦清醒”的家長感到,要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擇校不可或缺,為此不惜債台高築甚至傾家蕩產。

就目前的中學類型來看,基本上分為5個層次:市熱門、區熱門、較好的非熱門、一般學校、較差學校。客觀地說,“市熱門”的牌子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掛上去的,它確實需要有較好的校園環境和較高的教育質量加以支撐。相反,住在差校附近的居民絕大多數都不希望孩子就近入學。

這樣一種心理狀況,決定了擇校現象不可避免。為了滿足擇校生的廣泛需求,一些地區甚至開設了隻招收擇校生的完全擇校學校。例如,2003年6月南京市百年名校夫子廟小學就專門開設了一家民辦公助性質的分校,百分之百麵向全市招收擇校生,不實行就近入學。

重點初中“首付款”,等於家長年收入

擇校的代價有多大?雖說標準不一,但從家長們愁眉不展的臉上就明白這不是一個小數。

每當小學畢業考試結束,小學升初中的畢業生們終於可以無憂無慮輕鬆幾天的時候,他們的家長卻閑不下來。因為要忙著給孩子上重點初中四處籌款。

2002年暑期,在西安市後宰門一所小學,剛剛畢業的一位小學生談起擇校,臉上露出了一副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憂慮:“我考上了重點初中,可是還沒有開學就已經交了16500元。我媽一年掙的錢都沒有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