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那些能從逆境中走出的人,往往是日後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
1955年秋天,濟南有一位小女孩出生了,她的名字就叫張海迪。5歲時,她便患上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她沒有機會走進校門接受教育,卻在家自學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後來,她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張海迪於1983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她用手中的筆寫下了許多文學作品,如《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沒有半年時間,已經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此外,她還寫了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自1983年以來,經張海迪之手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紅遍全中國,並因此而獲得“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的美譽。
一直以來,張海迪都以保爾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她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把自己的每一分光和熱都獻給人民。她用自己的行動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為此,鄧小平還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現在,張海迪擔任全國殘聯主席一職,供職於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工作。
人這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我們能夠做的是像張海迪一樣,勇於接受現實,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而不應遇到一點困難就一蹶不振。麵對多變的人生,我們應該做到有勇氣改變能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有智慧分清兩者的不同。
逆境並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每個人都會經曆逆境,不管是什麼樣的生活都可能會讓你陷入逆境中。當你已經陷入逆境中之後,不要悲傷,更不要氣餒,如果你因為現在的逆境而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或者是放棄了自己的目標,那麼最終你是不可能走出逆境的。要知道現在的逆境就是為了以後的成功,你的成功也將帶你走出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