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通觀古今,能擁有這種心境的又有幾人呢?可謂少之又少。大家都知道,王維以寫禪詩聞名,他有一首《終南別業》流傳甚廣: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其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詩深受後來人追捧,大概是因為其中蘊含著禪機與生命的智慧。
王維的作品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眾所周知的。在這裏,我們不妨還原一下詩中的畫麵,來體味一下王維這兩句詩的深刻內涵。坐看雲起時有化機之妙。王維晚年修道,隱居終南山,喜歡一人獨行。某日他溯流而上,走到盡頭溪流斷了。有可能這裏是溪水的地下發源地,掩於地表之下,也可能本是雨水彙集而成,在此處幹涸罷了。但他並不以為失意,幹脆就地坐下來,看天外雲卷雲舒,甚至悟出一番道理:水變成了雲,雲又變成水,世界如此,不必在意。這是一種自然自在、不執著、不苛求的超然心態。通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了作者一個隨性逍遙、自在隨緣的禪者形象,詩人那種超然物外的禪者智慧躍然紙上。詩中的王維是那麼的逍遙自在,隨心賞景,獨往獨來,優哉遊哉,自然讓後世讀詩的人羨慕、效仿。
可惜的是人們的修行還是有限,要麼一葉障目,要麼不夠淡然,能夠做到詩中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往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很難真正參透其中禪機,洞悉世間真諦。試問,有誰可以在行到水窮處,麵對這眼前幹涸的河床、枯黃的蒿草、單調的鵝卵石,還可以保持一顆淡定的禪心,能夠不在心裏浮起那一絲失望和無奈?
修行在人世間,隻有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麵對各種變數才能做到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才能不懼寂寞。“淡泊名利”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詞語,如果在這個時候你懂得了淡然,那麼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會變得很樂觀。如果你不懂得樂觀地處理自己的生活,那麼最終你得到的仍會是寂寞。
淡定是一種人生態度,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要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你的內心中充滿了寂寞的時候,不要沮喪,這個時候你需要的就是淡定,淡定地麵對自己眼前的誘惑,淡定地麵對自己的寂寞,最終你會在寂寞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