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國家一直在大力提倡計劃生育,而優生優育更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準爸爸、準媽媽對優生優育越來越重視,各種各樣的胎教產品更是大行於市,一旦妻子懷孕,準爸爸甚至把所有的胎教知識都要搬回家。
其實,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錯,但是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卻被我們忽略了,就是準媽媽心理上麵的調適。
對於絕大多數的準媽媽來說,都是第一次生育,所以心中對分娩還是存在很強烈的恐懼心理,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特別是快到預產期的時候,更是惶惶不可終日。
殊不知,這些不良的情緒假如無法及時調整,那麼對於準媽媽和胎兒將造成很嚴重的負麵影響。例如現如今,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反而自閉症、多動症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
在我們中醫看來,懷孕期間,如果準媽媽不能保持穩定的情緒,那麼胎兒發育不良的可能性極大。
金代著名四大名醫之首的張從正在其著作《儒門事親》中記載:“如婦人懷孕之日,大忌驚憂悲泣,縱得子,必有諸疾”。這句話告訴我們,女性在懷孕期間,情緒的波動千萬不能夠太大,不然的話生下的孩子也可能會出現各種疾病。
在《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中也有胎病之說:“……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由此可見,胎病之說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經被證實了,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懷孕都是非常重視的。
就在明代的時候,醫家萬全還專門撰寫了一本《育嬰家秘》,其中《胎養以保其真篇》記載:“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嚴,性情和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所以說,懷孕期間準媽媽保持情緒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們大家都知道,當胎兒在母體時,要完全依靠母體的氣血濡養,而在這當中,飲食自然是第一位的。可是,如果情緒喜怒無常的話,那麼必然會導致準媽媽的氣血變化無常,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胎兒是沒有辦法獲得充足的營養的。一旦營養不充足,胎兒生長發育自然就會出現問題。
《黃帝內經》中還說:“恐傷腎”,意思就是指在各種情緒當中,恐懼是最傷害腎氣的。假如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經常受到驚嚇、擔憂、恐懼等情緒的困擾,必然會造成腎氣的紊亂或者不足,如此一來,胎兒得以濡養的先天之本就不夠,生下來的小孩可能就會出現各種智商方麵的問題。
在《胎養以保其真篇》中還說:“兒在母腹中藉母五髒之氣為養也,苟一髒受傷,則一髒之氣失養而不足矣”。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實話實說,第一次懷孕、生育,準媽媽是很難不緊張的。我接觸過很多準媽媽,她們每天都是提心吊膽的,甚至還會變得神經兮兮。上麵我已經提到了,恐懼傷害最多的是腎氣,所以,準媽媽最重要的就是補充腎氣,讓腎精充足,也隻有補足了腎氣,才能夠有效避免各種妊娠疾病的發生。
中醫補腎的方法是很多的,可是由於準媽媽是特殊群體,是不能夠隨便用藥的。在這裏,我向大家推薦一款簡單實用的粥譜:黑米蓮子粥。
原料:黑米100克,蓮子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這兩樣泡上3~4個小時,然後一起放入鍋中煮成粥,煮粥的時候一定先大火煮開,再小火慢慢熬熟,之後加入冰糖調味食用就可以了。
黑米蓮子粥性平溫和,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謂的辨證問題。
黑米俗稱“月家米”,是準媽媽和體質虛弱者最適宜的平溫性質的滋補品。中醫上有“黑入腎,腎強則青春煥發,精力充沛”的說法。
情緒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這點早在古代就被清醒地認識到了。因此,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調節心誌,“精神內守”。我認為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身體虛了,精神自然就會耗散;精神耗散了,身體也就很難健康。
準媽媽身兼兩職,不僅要照顧自己的身體,還要照顧到胎兒,因此,準媽媽不僅要注意飲食,還要保持良好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