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的外形非常像我們人體的腎髒,黑色屬水,又通腎,所以具有補腎益陰、養血明目、補虛烏發的功效,而且還經常用於腎虛陰虧和腎氣不足出現的小便頻數、頭暈目眩、視物昏暗、潮熱盜汗、須發早白等;另外,黑豆入脾經,可以健脾利濕、消除水腫,對於腳氣水腫、腹痛腹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說,黑豆是“長肌膚、益顏色、填筋骨、加力氣”的佳品。
黑豆,我們又稱之為烏豆或者黑大豆。很早以前,我們一直崇尚吃白色食物,認為隻有窮苦的人才吃黑色的食物。所以,黑豆通常是被用來製作牲畜的飼料。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之所以用黑豆做牲口的飼料,是因為牲口吃完之後身體才更加強壯,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更強,可以多幹活,而這主要是得益於黑豆補腎強體的作用。
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中就列舉了一些人用黑豆防老抗衰的例子。其中有一個叫陶華的人,經常把黑豆加鹽煮著來吃,達到補腎的功效。還有一個叫李守愚的人,堅持每天早晨起來吃黑豆,年齡大了也看不出衰老的跡象。
我們知道,腎乃先天之本,主宰著我們身體的生長和發育,腎精充足,我們的生命力才會更強盛,反之如果腎精虧損,那麼人就很容易衰老。而黑豆可以補腎,自然就能夠讓身體變得強壯而有力。
那麼,黑豆為什麼具有補腎的功效呢?《本草綱目》中記載:“豆有五色,各治五髒,惟黑豆屬水性寒,可以入腎。”而且中醫也認為,黑色者入腎,由於黑色屬於水,水走腎;黑豆的外形和腎髒非常像,因此黑豆又被稱為是“腎之穀”。在《食物本草》中記載:“以黑豆入鹽煮,常時食之,雲能補腎。蓋豆乃腎之穀,其形類腎,而又黑色通腎,引之以鹽,所以妙也。”而這就是中醫當中所講的“同氣相求”“以形補形”。
黑豆的補腎作用主要體現在治療腎虛陰虧和腎氣不足兩大方麵。《本草彙言》裏說:“煮汁飲,能潤腎燥,故止盜汗。”我們人體的正常出汗是因為天氣太熱,或者是在運動之後出汗。而盜汗則有所不同,它沒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汗液就自己流下來了。這種情況說明身體內的陰液已經虧虛。另外,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也是講究陰陽平衡的,陰不製陽就好像是水不製火一樣,身體很容易潮濕出汗。除了陰虛之外,還有氣虛的因素。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是氣陰兩虛造成的,正是因為氣虛,身體的腎髒不足沒有辦法收斂固攝,才導致汗液跑了出來。
那麼,腎虛陰虧到底有什麼表現呢?大家都知道,腎為水髒,主水,因此也就體現在了身體內調節平衡方麵。身體當中水液的存留、分布和排泄,都必須要依靠腎的氣化作用完成,而這個氣化的作用,主要就是依靠腎陽的動力,與此同時,腎陰也會參與調節,分為一開一闔。腎陽主開,腎陰主闔。有的人小便頻數,夜尿增多,以及糖尿病患者多飲多尿,這都是腎陰不足的表現。那麼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用黑豆“煮汁飲”,以養陰補氣,強壯身體。
黑豆還具有治療腎氣虧虛導致的頭暈目眩、須發早白等情況。我們可能經常見到這樣一些人,年紀輕輕的頭發卻已經隱隱發白,這種情況大多為腎氣不足。因為腎主毛發,正所謂以黑補黑,所以多吃黑豆也具有補虛烏發的作用。
而且吃黑豆還能夠活血明目,主要適用於視物昏花,特別是對於整天用電腦的白領一族。中醫講“目受血而視”,肝藏血,而眼睛又是依靠肝血滋養的,所以,肝的陰血不足,就會讓我們的眼睛不好,看東西總覺得模糊,也就是中醫常說的“久視傷血”。肝腎同源,精血可以互化,或者說腎水可以滋養肝木,所以經常食用黑豆,可以有效活血明目,治療肝腎陰虛。
李時珍曾經說:“黑豆入腎功能多。”所以,黑豆還具有一定美容的效果。在《本草綱目》當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美容延年的方子:“服食黑豆,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筋骨,加力氣,乃補虛之神秘驗方也。”其實在延年的同時,黑豆還可以“益顏色。”換句話說就是讓麵部顏色更加好看。
《本草拾遺》中記載:黑豆能“明目鎮心,溫補。久服,好顏色,變白不老”。也許你會奇怪,黑豆明明是黑色的,為什麼還能夠讓麵色變得紅潤呢?其實我在前麵已經講到了,黑豆可以滋養肝腎,補腎活血,而一個人隻有氣血充足了才會麵色紅潤,氣血通暢了才不會長各種斑點,皮膚也才會白皙。
除此之外,黑豆還具有解毒的功效,《本草彙言》中記載:“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諸毒和蟲毒。”但是,想要黑豆的解毒效果更好,那麼還應該加入甘草。李時珍說:“古方稱大豆(指黑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其,如此之事,不可不知。”所以,黑豆甘草湯可以用於解毒,排出身體內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