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踏著輕快的腳步姍姍來遲。
清明者,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而得名。清明節又名寒食節,禁火冷食,李寧隻好拿起昨晚便已煮好的雞蛋和冷餑餑大快朵頤,也不知道哪位先輩首創了這一習俗,後世李寧的家鄉還是遵守著這傳承上千年的習俗,清明節又有插柳條的習俗,清明節前夕每家每戶大門上都會插上柳條,為此不少柳樹遭到了摧殘,空餘斷枝柳芽隨風逐殘,蕭瑟身姿空留歎。
清明掃墓,謂之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帝京景物略》一文曾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為了這次清明節掃墓,李母當真是煞費苦心,準備的很充分,整頭豬,整隻羊,兩尺多長的大鯉魚,腳被困住仍舊撲扇著翅膀的雞,還有那數不清的箱子盛放著的紙元寶和冥幣,成捆的香燭更是不可或缺。
守在李府的房東大管家也來到了鄉下,站在院子裏頤指氣使的指東畫西頗有狐假虎威的架勢,家裏的仆役、丫鬟被指使的團團轉,每一個人顯著忙忙碌碌,一邊想自己怎麼不多長出一雙手一雙腳,一邊又在抱怨房東沒人性,就連李寧也不放過,指派丫鬟給他非要沐浴更衣不可,說什麼奉老夫人之命吊念先祖穿著吊兒郎當成何體統,李寧咬牙切齒望著房東那滿臉的嘚瑟樣子,恨不得上前賞他兩個耳刮子。
李寧母子呆在鄉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起初李寧豢養孌童的謠言當真是三人成虎,眾口鑠金,而處於謠言的主角李寧更是出於風口浪尖,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場景,經過這些日子早已恢複了風平浪靜,大唐的百姓飯照吃水照喝,誰會有閑情逸致每天揪著李寧那點八卦不放,尤其是朝野上發生的一件大事更是把此事衝擊的支離破碎,就是宮裏的那位心中再不甘,也隻能咬牙切齒的恨恨的詛咒發泄兩句罷了。
房東便在府中呆不住了,便趁著清明節把老夫人和少爺接回府,府外的冷言冷語他是受夠了,什麼鳩占鵲巢,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簡直說什麼的都有,見到李寧母子那是鼻涕一把淚一把哭訴,口中滔滔不絕恨不得把自已所受的天大委屈傾瀉出來裝進麻袋扔給他們母子才好,像我這般赤膽忠心、盡心竭力的管家怎能幹出那般豬狗不如的事情呢!李母自是上前勸慰一番,說什麼勞苦功高,做出的貢獻自是有目共睹,不必在意這些流言蜚語,最後又打賞了一些銀子,才看到他堪比菊花的笑臉,李寧看到他的行徑十分的不恥,想要銀子之說,不知府中的庫銀讓你貪墨的多少,真是小人。
…………
李寧母子坐車馬車趕往劉氏祖墳,車前是伯爵的儀仗,碩大的旗幡上有張牙舞爪的黑虎,代表著家主武將出身,儀仗顯著十分寒酸,整個李府也隻有兩身官服,李寧一套,夫人一套,一個從六品校尉,一個從三品誥命,隻有這兩位大佬,並未有眾星捧月的感受,車外下著蒙蒙細雨,旗幡隨風搖曳著身軀,嘩嘩作響,今年的清明節相對來說少了少許的嘈雜,卻又多了些冰冷的感覺。
李寧撩開車窗的簾布,春雨滴打在嫩芽上滴答作響,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仿佛有了這雨才能顯現出它淡淡的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此時此景李寧口中喃喃自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坐在一旁的李母瞠目結舌的看著兒子,難以置信這樣一篇膾炙人口的詩篇竟然會出現在兒子的口中,想想兒子最近的行徑很快便釋然了。
劉仁軌手中拿著陌刀在老夫人的指引下在前方開路,路旁的荊棘,泥濘的路麵,讓人苦不堪言,李寧的老家距離劉氏祖墳隻有不到十裏的距離,硬生生的走了一個多時辰,一路上的好心情早已消失殆盡,好在總算到了,遠遠便看到百墳中矗立著兩個柏樹,這便是後世稱做老爺柏的樹,層層幢幢的針葉,宛如兩把大傘,當真是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淒迷,一片死寂,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
早有仆人上前擺好供桌,眾人齊動手,很快供桌上便擺滿了一頭碩大的豬肉,和各種點心,李母把火盆裏的金元寶和冥幣點著,嘴裏的念念叨叨的說些什麼,陷入夢魘的李寧並沒有聽清,腦海中可以排著隊去祭奠那遠在千年後的親人,母親的善良,父親的嚴肅,妻子的溫柔,女兒的伶俐,一切就像真的一樣浮現在眼前,也許他們早已聽到了自己的噩耗,也跟自己一般悼念,心可以飛翔,心可以穿越,卻不能用手觸摸,因為伸手去摸,摸到的隻會是支離破碎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