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見識
人生是一個不可逆轉與重複的過程,要提高人的社會價值,使人生更有意義,就必須善於認識自己、設計自己、控製自己,使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相協調、相匹配。精神層麵的提升源於不斷的思考、認知、體驗和調節,並決定了以怎樣的姿態存活於世,正如於身前置一麵鏡子,你看到的,就是你所選擇要表達的。
“自知”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人對自己的了解。人常說“貴在有自知之明”,一個“貴”字,足以見得自知是何其不易;又一個“明”字,更可見自知是何其的智慧。其實,多數人都是不自知的,這就像“目不見睫”——人眼可以看到百尺以外的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又或可以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人不自知,歸根結底還是自我意識太重、主觀性太強。我們都認為自己不錯,也喜歡聽別人誇讚自己,而對於自己的缺陷,我們會本能地去掩飾,對於別人的批評,我們會本能地去排斥。於是久而久之,我們心中的眼睛蒙了塵,便會越發地看不清自己。
不自知最常見的行為表現便是自戀,就像我們之中的一些人,總是覺得自己萬般皆好,真是怎麼看怎麼順眼,亦如唐人鄭穀所說的那樣——“舉世何人肯自知,須逢精鑒定妍媸。若教嫫母臨明鏡,也道不勞紅粉施。”嫫母是誰大家想必知道,黃帝的妻子,賢良淑德,但其相貌確實不敢恭維,鄭穀以此為喻,倒是將世人的自戀情結描繪得淋漓盡致。在古典名著《西遊記》中也有這樣一段,老豬去會自己的情人,曾自言道:“今日赴佳期去,對著月色,照著水影,是一表好人物。”這樣看來,老豬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對著月色,照著水影”,一片朦朧,若不細看他倒也是“一表好人物”。不過,這若是換在光天化日之下,對著水棱明鏡,想必老豬也是知道害羞的吧。
倒是生活中有些人物,或許比老豬還不如,他們什麼樣呢?——自以為是、自以為明、自驕自滿……聽到些許誇讚,便以為自己完美無缺;有了些許成績,便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有點聲名地位,便開始目中無人……不可否認,我們之中的確有這樣的人存在,而且絕不是少數,不管你現在是否到了這種地步,至少,我們應該在心裏給自己拉響一個警鍾,別讓自己掉入“不自知”的陷阱之中。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寓言,很有啟示意義,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說是有隻山羊突然來到柵欄外,它很想吃園內的白菜,可縫隙太小,它根本無法進入。這時,它不經意間瞥見了自己的影子,在陽光的斜射下,它的影子顯得很長、很長……
“原來我竟如此高大,何必非要吃這白菜呢?我可以去吃樹上的果子。”
小山羊奔向遠方的一片果園,尚未到達目的地,日已近午,陽光照在頭上,它的影子縮成了很小的一團。
“唉,我這麼矮小,看來是沒法吃到果子了,不如回去吃白菜吧。”但片刻之後,它又轉悲為喜:“我現在這麼苗條,鑽進柵欄肯定不成問題!”
待回到柵欄外時,日已偏西,小山羊的影子再度被拉長。
“我為什麼要回來?我不比長頸鹿矮,吃樹上的果子毫不費力!”
就這樣,小山羊往返於果園——柵欄之間,直至天黑仍然餓著肚子……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和這隻小山羊一樣,我們的意識是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因而失去了對於自己的準確判斷,於是,心中的那個“我”會誘使我們做出很多錯誤的舉動。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公正的了解,那麼就必須換一個角度,跳出“自我”的怪圈,就像照鏡子一樣,不光要看正麵,也要看反麵,甚至對於自己的身高、體重、美醜都要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一個人,隻有客觀地看待自己,才能對事物作出準確的判斷。反之,若是脫離基本事實,過高或過低地評估自己,為自己確立一個不合實際的定位,就隻能重複著錯誤的選擇,到頭來自食苦果。也可以這樣說,我們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若是稱輕了自己,那就很容易自卑;若是稱重了自己,那就難免要自負,唯有稱得恰如其分,我們才能實事求是地認知自己,知道自己的斤兩,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不過事實是,我們稱輕的時候有,但稱重的時候更多,所以不免有些不知輕重,給自己帶來了不少不必要的尷尬和痛苦。
美國大文學家馬克·吐溫就曾犯過這種錯誤。他年輕時和我們之中的很多人一樣,每日做著發財夢,一心想在資本投資上撈一筆。但事實上,這個人有文學頭腦卻無經濟頭腦,於是乎輸得一塌糊塗。一直到了58歲那年,窮困潦倒的馬克·吐溫才認清自己,開始一心致力於寫作。然後你猜怎麼樣?他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便還清了所有債務,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豪。
這真的不由你不服氣。一個人無論才能有多大,如果認不清自己,找不到適合自己發揮的場所,那就注定與成功無緣。
如今,站在紛擾複雜的世界上,前途迷茫,有時我們難免內心惶惶,對於生活拋給我們的選擇題,我們若想選定一個正確答案,首先必須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及時糾正自己偏離的目標和行動步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少走彎路。
(2)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很有趣,也很有寓意:
說是有一隻狐狸,總是百般掩飾自己的短處。它想抓野鴨,但野鴨飛走了,它說:“我看它太瘦,等以後養肥了再說。”它到河邊捉魚,被鯉魚掃了一尾巴,它說:“我根本不想捉它,捉它還不容易?我隻是想利用它的尾巴來洗洗臉。”話沒說完,它腳下一滑,掉進了河裏,同伴見狀打算救它,它說:“你們以為我遇到危險了嗎?不,我是在遊泳……”說著說著,它便沉了下去。這時同伴們說,“走吧,它又在表演潛水了。”
大家或許覺得這隻狐狸很可笑又很可悲,但我們有沒有發現,其實它和我們之中的一些人頗為相似。我們有時也是這樣自欺欺人,生活在自我構造的“完美”世界之中,認為自己的缺點見不得光,不敢去麵對,於是極力掩飾。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一無是處,更沒有人會十全十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有缺點,也必有優點。很多人自卑,覺得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什麼都不如人家,恰恰是因為他們在看自己時,眼中就隻有缺陷,那麼拿自己的缺陷去比較人家的長處,當然相形見絀;又有一些人很是自負,覺得自己簡直無可挑剔,就是因為他們隻能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別人時又隻看缺點,於是便開始飄飄然不知所以;還有一些人便如故事中的狐狸一樣,明知自己有短板,卻死不肯承認,到頭來還不是欲蓋彌彰?這種人很虛榮,也很累。
顯而易見,上述種種心態都是極不可取的。在人生這條路上,如果說我們還想有幾分作為,那麼就一定要做到自知、自信,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作出準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