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塊普洱茶曾被炒到幾萬元(1 / 2)

普洱茶首先是一種茶葉,然後才是“普洱茶”。作為茶葉,它當然屬於農產品,可以食用;而作為“普洱茶”,它更是一種投資品,是遊資炒作的對象和工具。

那麼,遊資為什麼要選擇炒作普洱茶而不是其他茶葉呢?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它“可藏”、“可存”的特點,二是它在減肥瘦身、降血脂方麵有特殊功效。當然在遊資眼裏,看重的主要還是“可藏”、“可存”的特點,減肥、降血脂等功效倒在其次。正因如此,普洱茶曾經一度被稱為“能喝的古董”:一包普洱茶充其量隻有十幾克茶葉,在北京某茶館的標價卻居然高達4萬元,有人提著現金來買居然還不賣 1!

說穿了,這都是遊資炒作惹的禍。

1 普洱茶曾經這樣瘋狂過

普洱茶因為具有“可藏”、“可存”的特點,所以它和前麵所述的大蒜、綠豆、生薑等農產品一樣,容易點燃遊資的炒作熱情。這也是為什麼隻聽說過遊資炒作普洱茶,沒聽說過炒作其他茶葉的原因所在。

這種“可藏”、“可存”的特點,決定了普洱茶能夠在產量大幅度減少的年份推陳出新,起到“市場穩定器”的作用,不至於鬧“茶荒”。

例如,雲南大益茶業集團就擁有萬噸級的原料儲備,對不同年份的原料都有充足儲備,從而保證該公司能夠從容應對2009年秋季以後的旱情,不存在太大的原料壓力。另一家在2009年投入普洱茶經營的天津天士力集團,儲備的普洱茶原料也足夠3年之用 2。

這裏必須指出的是,如果這些原料不是儲存在茶業公司,而是被掌握在遊資炒家手裏,結果就可能大不一樣了。因為對於“無風三尺浪”的遊資炒家來說,它們最善於抓住機會、製造概念來興風作浪。

2006年到2007年間,大部分普洱茶的價格漲幅都超過10倍。一則流傳很廣的傳奇是:2004年末上海一家民航公司的一位退休幹部投入10萬元,收購了7噸左右的猛海普洱茶,僅僅2年過去後,這些普洱茶的市場價值就已經超過100萬元,價格整整上漲10倍 3。

而實際上,僅僅是2007年上半年的前4個月,普洱茶價格就普遍上漲了三四倍,其瘋狂程度遠遠要超過股市。

由於普洱茶具有“可藏”、“可存”的特點,所以越是年代久遠的高檔普洱茶就越是珍貴,價值也越高,價格上漲幅度也越大。

可是,每年新產的普洱茶卻不具備這種稀缺性。因為普洱茶的茶園麵積年年在擴大,更不用說這些茶樹年年要產出茶葉了。所以隨著普洱茶價格的暴漲,茶農也在不斷擴大種植麵積,市場供應越來越充裕,這就決定了普洱茶價格不可能會長久脫離其本身的價值一路飆漲,總有一天要實現理性回歸的。

順便一提的是,即使是那些真正喜歡普洱茶的收藏家,他們喜歡普洱茶的原因也是其物理價值,而不是投機價值。

果不其然,僅僅到了2007年5月,廣東地區的普洱茶價格就開始全線下降,原來最高價賣到每公斤400元的茶葉半個月就下跌了50%。即使一直以來受人追捧的品牌大益牌普洱茶,某產品也出現了單價下跌8000元的窘況。

據說,有茶友“五一”前進了一大批普洱茶,“五一”前這批茶每件單價都超過22000元,而且那時的市場很火熱,隻要出手,基本上都會有人接貨;但是他覺得價格還會攀升,所以選擇觀望。沒想到半個月過去後,普洱茶的價格非但沒有繼續上漲,反而開始“跳水”。如果他選擇這個時候出貨,其賬麵損失會超過百萬,因此這位茶友隻好從炒家變成了收藏家。

不用說,隻有品牌特別響、質量特別好的普洱茶才能奇貨可居。例如2008年雲南貢茶車順號推出的新茶標價一餅100萬元,並且從來不打折 4,照樣有人買。不過這時候已經是普洱茶炒作的強弩之末了。

2 痛定思痛,好了傷疤沒忘痛

普洱茶的瘋狂炒作剛剛平靜下來,就遇到了2009年秋季開始的大麵積旱情,持續的幹旱對普洱茶行業發展影響很大。截至2010年4月1日,雲南茶園受災麵積485.9萬畝,成災麵積172.1萬畝,幹枯死亡麵積28.1萬畝。嚴重幹旱造成該省各地茶園的大麵積開采時間推遲了20天左右,春茶產量預計減產50%以上 5。

普洱茶的產量減少50%,價格也相應上漲了1倍,2009年每公斤20多元的茶葉這時候已經上漲到40多元。而且越是等級高的茶葉,價格上漲幅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