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賺錢不吃力,吃力不賺錢。”無論農產品價格被炒作得多麼厲害,但隻要是炒作,農民種植戶就很難賺到錢。如果一定要說他們能夠從中分到“一杯羹”的話,最多也隻是喝到一點“湯”,並且顯然是“稀湯”,弄不好是要“燙嘴”甚至“傷心”的。
一方麵,遊資介入農產品炒作的時機很早,而這時候種植戶往往被蒙在鼓裏。例如,原來1元錢的農產品,炒家最多隻會以1.2元的價格向種植戶收購,而這時候的種植戶就感到非常高興了。容易看出,實際上這時候他們隻賺到20%,或者可以說減少了將來20%的虧損。可是這樣的農產品一旦到了炒家手裏,他們的盈利目標至少是50%到100%,即0.5元到1元 1。當然,你可以說這些投機資金需要承擔巨大的投機風險,但事實上他們的盈利要比農民種植戶高出多少倍也是明擺著的。打個比方說,他們吃的是肉,而農民種植戶最多隻能喝到一點點湯。
另一方麵,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種植戶原來喝的“湯”也要被嘔掉,甚至“連苦膽也要被吐出來”。因為遊資一旦撤離,這些原先被炒作的農產品價格馬上會跌到低穀,種植戶本來對抗風險的能力就很弱,這時候更是苦不堪言,原先賺到的這20%利潤全部賠上說不定還不夠。
1 遊資炒作最受傷的是種植戶
農產品炒作中最受傷的往往是農民種植戶。從宏觀方麵看: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與之相對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15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5元。2005年到2009年間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63.7%,而農民人均純收入隻有增長58.3% 2。值得注意的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中主要是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的勞務收入在增長。
中華糧網的數據表明,與上述同期差不多的時點數據是,2005年7月20日吉林洮南國家儲備倉庫的綠豆價格是每噸5760元,2009年9月的綠豆價格一直在每噸6000元左右震蕩,9月2日當天的綠豆價格更是跌到每噸隻有5400元。
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雖然這時候市場上的綠豆價格炒得熱火朝天,可是農民出售的綠豆價格卻不但不能從中分到“一杯羹”,甚至還要大大低於4年前的價格水平:農民這幾年根本沒有從遊資炒作農產品中得到實惠,甚至還是“今不如昔”。
在小麥等其他農產品的價格炒作中,也是如此。
(2010年)7月6日下午,氣溫30攝氏度以上。在(江蘇省)鹽城市龍岡鎮鳳凰橋下的碼頭上,七八輛時風三輪農用車和小型卡車依次排開等著將小麥、稻穀裝運到糧食經紀人的運糧船上,一位來自龍岡鎮萬家村的仇姓中年婦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家裏的小麥都賣掉了,每斤0.98元,比去年每斤高了約0.10元,但收入並沒有增加,因為減產嚴重 3。
看到這裏,讀者就能容易聯想到為什麼在我國廣東等南方地區,原本根據當地氣候一年可以種三季農作物的,現在由於入不敷出,農民隻願意種一季了。農民的這種低收入現狀,如果不是因為這次農產品價格暴漲被放大,還不會引起如此關注。
再回過頭來看,即使這次農產品如大蒜、綠豆等價格暴漲,也沒能吸引外出打工的農民從此就回家種植大蒜、綠豆。這也可以從一個方麵證明他們與這次農產品漲價“無關”。試想,如果農民種植戶能夠從農產品炒作中獲得實惠,那些民工子弟又何必辛辛苦苦地繼續留在城裏打工、掙那一點點微薄工資呢!
對此,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這樣認為 4:
預計今(2010)年大蒜種植麵積比去年增加15%~20%,不過由於受惡劣天氣影響,大蒜畝產有所減少,因此今年大蒜產量預計比去年略有增加。本來擔心今年大蒜種植會大麵積增長,產量暴增,導致價格暴跌,目前來看,因為農民進城務工比種蒜有更多收益,回鄉種蒜的積極性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