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學當“省長”就不僅不會影響生活質量,反而會增添許多生活樂趣。更實惠的是,它不需要你改變現有工作和生活狀態,就能幫助你戰勝通貨膨脹。
省長在我國是一種地方行政職位,是地方政府最高級行政區域單位“省”的行政首長,需要通過省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每屆任期五年。本書以下所稱的“省長”則是一個流行詞彙,全稱是“省錢的家長”。這是城裏繼“SOHO族”、“月光族”、“樂活族”、“飛特族”等族群之後,又一個新興理財潮流族群。
“省長”並不意味著一味地節省,不是少吃少喝甚至不吃不喝。他們追求的是在保證原有生活質量前提下,盡可能地節省開支,而不是通常理解的那種“吃飯不敢吃飽”的“苦行僧”生活。
例如,他們同樣喜歡去室內打球、唱卡拉OK,隻是為了省錢會把時間安排在白天生意空、收費低的時候;他們也想出去旅遊,但會避開“黃金周”旅遊高峰期,這樣,同樣的遊玩項目費用就可以至少節省三分之一;他們對該買的東西也同樣舍得買,但會到處物色優惠卡、打折券,盡量刷卡、積攢積分,以節省費用。
放眼全球,這樣的“省長”不僅中國有,全球各國都有。說到底,這都是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給害的。並且這些“省長”們也不一定是窮人,億萬富翁樂做“省長”的比比皆是。在他們眼裏,這種低成本生活不但沒什麼難為情的,並且還堪稱為一種另類時尚。無論如何,處處地方注意節省一點,這百分之幾的通貨膨脹率就會被你踩在腳下了。
“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
千萬別以為隻有窮人才需要節約。過去常說“節約是美德”,沒有人提“被節約”一詞。可是在通貨膨脹麵前,當省錢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被節約”就成了一種智慧。更多的時候,當衣食無憂時,“省長”們的這種“被節約”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習慣、一種時尚。
過去最令人興奮的是各種各樣的優惠券,而現在這種優惠券已經過時了。需要買什麼東西時,大家都有電腦,打開電腦在網上搜索,總能找到各種信息。至少在購物網上就是應有盡有,並且可以貨比三家。
當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這些“省長”們首先會想到在網上搜索一番,然後才決定在現實生活中要不要買、怎麼去買、到哪裏去買,或者幹脆就在網上下訂單了。
一位月薪2萬元的白領Jenny,當她在網上搜索了3個小時,終於以三分之一的價格買到一件當季流行背心時,臉上露出了淘到便宜貨的欣喜。雖然這件背心隻有200元,即使後麵再加個0對她來說也不算什麼,但她還是對此會有一種“勝利”的微笑[注釋1]。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道理人人都懂,但怎麼“算”卻不是人人都會。不但如此,有些公認的“聰明人”、“明白人”還會一錯再錯、錯上加錯,以至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本書作者有一個朋友,1988年時是單位裏的“首富”,三十年過去後,他反而成了單位裏的“首窮”。當時他家在市中心有一套門麵房,出租給別人每年有幾萬元租金收入,所以銀行存款有30多萬。可是他並不善於理財(當然,當時也沒有投資理財的說法),並且認為自己把這些錢存在銀行裏“吃利息就夠了”,所以就一直這樣下去,最多買一點國債,連股票也不敢碰。可想而知,三十年下來被通貨膨脹侵蝕得“體無完膚”。別人除了自住房以外,至少還有一套投資房用於出租,可是當年他家的門麵房拆遷後,他就趕緊搬進了寬暢的新屋,把原住房賣掉買了一輛私家車,就好像賣掉一隻老母雞買回一隻大公雞。不用說,這輛私家車現在早就報廢了,等於什麼都沒有了。
這就引出了會計學上的一對概念:資產和負債。結合上麵談到的“算計”,從投資理財角度看就是要多買“資產”,因為它在未來能給你帶來“收益”;要少買“負債”,因為它在未來隻能給你帶來“付出”。
沒學過會計的讀者不必擔心搞不清這些概念,好在乎我們不需要真正弄懂它的含義,隻要簡單記住兩句話就行了,那就是反過來理解:凡是未來能夠給你帶來“收益”的東西,就是“資產”;相反,凡是未來需要你“付出”的東西,就可以理解為“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