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原理,“省長”們會特別注重多多添置“資產”而不是“負債”,隻有這樣才能戰勝通貨膨脹,創造出非常高的投資回報率來。
舉個例子來說,從投資理財角度看,如果上述這位“首富”把這些錢用來購買房地產、黃金等,未來就能源源不斷地給他創造“收益”,商品房可以出租、轉手賣出,黃金的價格總是在不斷上升的;可是他偏偏喜歡把錢放在銀行裏,有錢就買當時還十分稀罕的彩電、冰箱、錄像機等,不成為“首窮”才怪呢。不要說這些東西根本用不到現在,即使能用到現在殘值也是0了。如果當初他把所有錢用來購買商品房(二手房)、黃金等,回過頭來看這30年間,黃金的價格至少上漲了五六倍,二手房的價格也至少上漲了幾十倍。
這就是“資產”和“負債”的區別。當初之所以會這樣,很可能隻是一念之差:老公要買車、老婆要買房,看誰爭得過誰,如此而已。
[注釋1]錢亦蕉:《虛擬空間“省錢”攻略》,2010年12月2日新民周刊。
目前最流行的幾種“省長”之道
有人測算說,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能夠節約的空間至少在15%。如果真的如此,那麼通貨膨脹率顯然不會有這麼高;也就是說,通過厲行節約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通貨膨脹,這就是“省長”的魅力。
以下介紹幾種目前最時髦、最實用的省錢之道:
1.團購
團購網是這幾年出現的新生事物。要說幾個人一起購買點大家共同需要的東西,爭取享受個批發價,這在過去早就有,但多出現在同事、鄰居等熟人中。而現在這種團購則完全打破了原來的熟人範圍,通過電腦網絡可以聯絡到天南海北所有人。無論熟悉不熟悉,都可以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團購”大家共同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由於參與人數眾多,所以享受到的價格折扣也更大。
最早的團購一般最少需要50人,所以往往到最後會因為人數不夠導致“團”而不“購”,功虧一簣。現在這種情形已經很少了,團購人數的底線越來越低,有時候隻要象征性的“5個人”就行了,可是價格卻很便宜,一推出就會吸引成千上萬人參加。不用說,這種團購實際上已經拋棄了原來的核心元素“組團”,成為名副其實的打折促銷。
不過,也不要把團購簡單地理解為商場裏的打折促銷,因為這裏的價格來去非常大,省下的費用有時候遠遠超過你在其他方麵的投資收益。
例如,原價1288元的個人寫真套裝團購價隻要178元,原價756元的美容養生spa團購價隻有98元,原價578元的鐵板燒套餐團購價隻要108元,原價1788元的“剪、燙(染)、護三合一美發套餐”團購價隻要198元,原價1898元的某名牌羊毛大衣團購價隻要298元等等。
千萬不要被這些隻有低至1折、2折的價格唬住,團購的誘惑就在於此;並且可以看出,團購的主要目標對象是女性[注釋1]。
為了迎合這種需求,現在還出現了太多的團購網,幫助大家實現團購願望。這種團購網承擔的實際上是過去批發商的角色。團購網對商家承諾,達到多少多少量就必須有什麼樣的優惠價格,這相當於過去的批發數量和批發價;而商家同意在團購網上投放商品,實際上是在做廣告。兩者結合起來,最終就推出了這麼低的價格折扣,可謂各方皆大歡喜。所以,經常光顧團購網,在這上麵看看最近有什麼樣的活動、有沒有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有也參與進去,用更低的價格享受到原來的商品和服務。不是一般的便宜,而是很便宜。
所要注意的是,有“李逵”就有“李鬼”。團購行為的興起,也帶動了“李鬼”們紛紛出籠,所以大家在團購時要特別提高警惕。
2.秒殺
秒殺(seckill)原本是一種電腦遊戲用語,指瞬間殺死對手。後來延伸到網絡購物上後,有點像傳統商場裏的限時專賣,具體地是指在約定時間在網上瞬間搶購賣家發布的超低價商品。這種方式最早從淘寶網上流行開來,現在已蔓延到許許多多購物網站。
在通常情況下,網站會提前預告幾月幾日幾點幾分幾秒開始秒殺某種商品,一般有數量限製,否則也就不必采用秒殺這種方式了。有的數量規定隻有1件,純粹是追求一種轟動效應。價格當然有吸引力,至少要比團購價低得多,許多商品隻是象征性地標價“1元”甚至幹脆是“0元”。熱門的超低價商品常常會在幾秒鍾或0.001秒鍾內被一搶而空,其他的非熱門商品也有可供秒殺較長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