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和穩定中產階級隊伍的措施千條萬條,但從我國實際出發,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穩定股市,通過穩定股市,讓中產階級的家庭資產實現保值增值,從而達到穩定這支隊伍的目的。
粗略地看,我國數以億計的股民恰好對應著我國中產階級隊伍。由於這些年我國股市嚴重低迷和縮水,所以導致中產階級“無產化”,兩者之間還是有必然聯係的。可悲的是,扼殺我國中產階級隊伍的不是別人,正是股市這種市場方式,這是很不應該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股市屬於金融,金融是財政的延伸,所以這就決定了股市這種資本市場其實質是再分配手段之一。如果財政製度和金融政策是扭曲的,那麼股市這種原本屬於資源配置的工具,就更多地會被當作一種財富再分配手段來使用。
據銀河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2007年10月到2008年9月整整一年時間裏,我國個人投資者平均每人從股票投資中損失10萬元。千萬別以為這10萬元對炒股者來說是“小菜一碟”,由於這是淨損失,並且平均每戶的虧損程度高達55%[12],說明這足可以摧毀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中產走向“無產”了,如下所示:
該報告研究表明,當股市牛市來臨時的初級階段並不會產生財富效應,隻會吸引資金從實體經濟流入資本市場,隻有在大牛市的後半期或者熊市剛開始時,才會產生正財富效應。
有鑒於此,要想用穩定股市的辦法來穩定中產階級隊伍,必須從根本上扭轉原來的錯誤思想,建立一套能夠促進股市健康(而不是亞健康,更不是不健康)發展的上市製度。否則,隻是著眼於推出一些臨時“救市”措施,效果就很值得懷疑,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很簡單,那就是正確定位股市,把保護投資者利益、注重對投資者回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為融資服務。
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門口豎著的牌子上就這樣寫著:“華爾街股市的宗旨是:要像扶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過馬路那樣小心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時時對照這一點,監管部門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不僅僅是為了讓股民“賺幾個錢”,而是要放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高度來認識。
換句話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重要原因之一是受益於我國的高儲蓄率和由此帶來的高投資率。也就是說,如果我國金融係統沒有這麼多居民儲蓄給銀行拿出來投入企業生產和基礎建設,經濟發展速度就遠遠不可能有這麼快。然而,在我國目前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這種局麵很可能會發生改變,以前的這種局麵再也無法繼續下去,需要由股市這塊資本市場來擔當這樣的重任。
數據表明,2009年我國儲蓄率高達51.4%,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44個百分點[13]。儲蓄率為什麼會這麼高呢?原因很多,但與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有密切關係。以後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勞動力人口比例不斷減少,這種儲蓄率也會逐步下降,將來不可能再有這麼多居民儲蓄被銀行拿來支持經濟發展。
有這樣兩組數據比較容易說明問題,一是老齡人口規模,二是人口總撫養比②。從老齡人口規模看,2009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1.67億人,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1.1億人。據《人口發展“十一五”和2020規劃》預測,2020年時我國60歲和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分別達到2.34億人和1.64億人。從人口總撫養比看,1982年到2009年間,我國人口總撫養比從38.5%下降到27.0%,下降了11.5個百分點。同期我國的儲蓄率從33.5%上升到51.4%,上升了17.9個百分點,顯示出撫養比和儲蓄率之間存在著逆向變化關係。簡單地說就是,隨著以後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過去的高儲蓄率必然會發生調整,我國的金融體係會因為“缺米”而削弱支持經濟發展方麵的功能。
具體數據是,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課題組2009年12月的估算,我國“十二五”期末總儲蓄率將會比2009年有所下降,2015年以後儲蓄率下降速度會進一步加快。無疑,這會對我國削弱金融係統支持經濟發展力度產生影響。
怎麼辦?通過穩定股市來支撐金融係統支持經濟發展力度,就被放到一個非常緊迫而重要的地位上來。這時候的這種穩定股市,一方麵能穩定中產階級隊伍,一方麵能持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1]嚴行方:《中產階層》,4頁,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8年。
[2]這三重換算分別是:⑴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間的換算;⑵美元和人民幣之間彙率的換算;⑶購買力平價標準的換算。其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最後一重換算,要求計算出同樣的生活水平如果生活在其他國家需要多少錢,其換算方法屬於機密,所以這裏不能展開介紹。
[3]張黎明:《國內中產階層定義矛盾,國家統計局證實官方數據》,《北京晨報》,2005年1月21日。
[4]陳新年、楊宜勇等:《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戰略研究》,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2006年3月17日。
[5]餘白:《中國中產階級標準太低,多數成為“貧下中產”》,《東方今報》,2010年9月9日。
[6]《日媒稱中國中產階級是政治幻影,瀕臨瓦解》,新華網,2010年11月23日。
[7]真正的富人和真正的窮人並不相信隻靠個人奮鬥就會取得成功,隻有中產階級會有這樣的信念。在關係學盛行的中國,中產階級是“珍稀動物”。
[8]鄭永年:《中國中產階級正在“無產化”》,《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7月21日。
[9]劉植榮:《國外工資狀況概覽——世界工資研究報告》,《中國改革報》,2010年3月16日。
[10]楊宜勇:《如何穩定和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北京日報》,2010年8月4日。
[11]丁冰:《多名委員稱個稅改革應加大調節貧富差距力度》,《中國證券報》,2011年4月25日。
[12]滕泰、郝大明等:《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增長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網,本2008年11月8日。
[13]王一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選擇》,《中國投資》,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