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版的《常青作品選》為兩卷本,即:《文學卷》和《新聞卷》。本書為《文學卷》。
作者常青,筆名沐蓮,高級新聞記者,當代女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問心》、《守候》,新聞作品選《裏程》等。
作者自幼愛好文學,學生時期一直是優秀學生、學生幹部,學習成績十分優異,作文成績更為突出。在她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讀書占去了十九年時光,文化大革命中斷了校園生活,給她增添了四年的兵團戰士經曆,那是在興凱湖畔。1977年考入大學,此後還讀了社科院新聞碩士研究生。
1974年曾在廣播電台從事新聞記者工作,大學畢業後再次投入新聞行業,先後擔任省報記者、編輯、主任記者、金融報總編室主任、編委等工作。1999年由全國新聞高級職稱評委會評為高級記者。30多年的新聞職業生涯中,先後發表了近300萬字的新聞作品,組織實施了百餘篇極具轟動效應的好報道,采寫的200多篇報道分獲全國好新聞二等獎、東北地區黨報好新聞一等獎、全省好新聞一等獎、省報好新聞一等獎以及新聞研究成果一等獎等。此外還獲省報年度、季度好新聞獎數十次,連續被省報機關黨委通報表彰、記功獎勵、發文宣傳其先進事跡。多次受到省政府有關部門表彰。先後被評為全省先進新聞工作者、優秀新聞編輯等。在金融報也獲得很多好新聞獎項,多年立功受獎。
1998年出版了個人優秀新聞作品選《裏程》(30萬字),大部分都是獲獎新聞作品。不僅展示了一個成功記者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對新聞的高度敏感,也反映了作者純熟的寫作功底和獻身新聞事業的奮鬥精神,很多作品在當時的省報上首屈一指。期間還寫了很多報告文學、散文、小說以及詩歌等。退休後,2013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其積澱多年的閱曆和感悟一發而不可收,《問心》和《守候》兩部長篇小說一稿成型,寫作時間僅用上千小時。小說情感的噴發和文字之流暢如行雲流水,親切、自然,而又簡潔、深刻,很受讀者喜愛。這是兩部現實主義小說。《問心》反映了普通勞動者解放前後最真實的生活和最深刻的母子親情,其對“母為子亡”而“子不養母”之殘酷的描寫如泣如訴,令人動容。《守候》則描寫了社會對一個單純可愛的女孩的培養和給予,以及對其成功後的殘酷磨礪和剝奪,深刻揭示了“給予”與“剝奪”之間的內在聯係,其透徹的思辨發人深省。作者主張文學作品尤其長篇小說一定要寫真實,說“現在太缺少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了”,“我來自普通勞動者家庭,我的根在‘泥土’,我很想寫一些‘泥土’的故事”,這兩部小說也正反映了作者的這一初衷。為了鼓勵、推動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作者還擬捐資成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基金”,專門用以鼓勵年輕人多關注、多寫作一些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寫作之餘,作者開始整理多年來未曾公開發表的一些文學作品,收集在本書裏的就是其中一部分,包括報告文學、通訊特寫、散文劄記、小說和詩歌。此書也選錄了幾篇曾散見於報端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直至退休後一些特定時段的特有情懷,不僅思想性很強,而且文筆十分流暢。其中,作者投身新聞事業之後的一些作品,既包含了一個記者對社會腐敗現象的憤慨和批判,也展示了知識女性對善良人性的謳歌和祈盼,以及一位記者認真履行社會職責時的正直和頑強,更不乏對美好人生的熱切呼喚和渴望。尤其是散文劄記《呼喚》,寫了作者在一段很想忘掉卻又忘不掉的日子裏,一個知識女性對友情和人性的深切呼喚、一個弱者對生命的留戀和執著。有些作品,如報告文學,則采寫了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高級知識分子和自強不息的老知青們,文章很有文采,思辨也很深邃,但當時卻因“不合時宜”而未發表。從其知青時期的一些詩歌中不難看出作者青少年時期即獻身革命事業的滿懷豪情,正可謂“夏日激情”。而其晚年的一些詩作,則進一步流露出作者剛直不阿的天性和對不良風氣的萬般無奈,謂之《秋之絮語》。作者自謙地說“這僅僅是一些詩樣的東西,隻能放在文集的最後了”。
本書的出版以及擬捐資成立文學創作基金一事,都曾得到當時中國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副總編輯張水舟的指點和幫助,作者在此謹向二位先生深致謝意!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