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6250”(1 / 3)

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應該有自信力。

——居裏夫人

去年12月27日,當代最高紀錄密度的GCR6250數字組合磁頭在中國誕生。

今年7月下旬,牡丹江磁頭廠與美國HDC公司草簽合同,中國的數字磁頭將開始對美國出口。

國慶前夕,黑龍江省政府授予磁頭產品的主設計者趙寶安省特等勞模的光榮稱號。

這一連串的事情,無論在職工中,還是趙寶安心裏,都攪起了一泓波瀾。是啊,在振興中華的事業中,這件事的確大長了中國人的誌氣。

“奇跡”在中國誕生

當今,帶有某種神秘色彩的電子計算機工程,已把人類科技發展推向一個嶄新時代。

磁頭,是電子計算機存儲的關鍵部件,在電子計算機上起著一支筆的作用,各種信息都要通過它輸入磁帶,並通過它讀出或抹掉。根據國際統一規定,能在每寸磁帶上達到一定記錄密度的磁頭,目前隻有556位\/寸、800位\/寸、1600位\/寸和6250位\/寸這四個檔次。記錄密度越高,磁頭的功能越強,也就意味著磁頭的結構更加複雜,加工難度也更大。因此,最高檔次的“6250”目前僅為美國、西德、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所擁有,並嚴密封鎖了製造技術。

從“556”到“6250”,基礎雄厚的美歐諸國用了三十年時間,而中國前後加起來不過十幾年。僅僅十幾年時間,它們就被一個年輕的科技人員接連研製成功,並在一個設備極其簡陋的小工廠裏陸續誕生了。兩者相比,其加工過程和設備等方麵的條件卻有天壤之別。在美國殼體加工是用數控中心進行,而該廠卻僅有銑床;美國用自動腐蝕係統使片子成型,該廠卻全用手工操作;美國用微機綜合測試磁頭動態,該廠卻隻能單項直讀……誰能想到,在如此貧瘠的土壤上,卻培育了當代最優秀的科技成果。

事情來得太突然了,突然得連海外華人也難以相信。幾次想把“1600”引進中國的美籍磁頭專家刁會理先生對此興奮不已:“中國竟出現了‘6250’?!大陸起飛了!”秘密被打破,消息傳出,歐美一些磁頭公司坐臥不安。美國HDC公司總裁搶先飛到中國,要求包銷我們的全部產品。世界頭號磁頭企業美國AMC公司,不久前還懷疑中國人“是否明白‘6250’這一概念”可是現在,竟迫不及待地拿出方案,希望與我們合作。東德、日本、香港等地的磁頭專家也爭相來牡丹江交流技術,連計算機權威——西德的西門子公司也向中國發來了請柬……

潛入一立方英寸空間

能夠把大千世界的各種信息存儲在磁帶上的高效能磁頭,大小不過一立方英寸,卻含有近二百個零件,涉及數理化和無線電等多方麵知識,以及電子、冶金等先進技術。它薈萃了多少智慧和才華,多少強國為之爭雄。在黑龍江大學1965年的畢業生趙寶安看來,這種競爭猶如對各民族智能提出的挑戰。為了民族的奮飛,這個炎黃子孫難以平息滿腔熱血,默默應戰了。

1965年,趙寶安接過了國家有關部門轉交的磁頭樣品。不出所料,磁頭外觀那麼簡單,簡單得幾乎無從下手。這是U2型飛機的磁頭仿製品。雖是最低一級的磁頭,可是國內依舊既無它的技術理論,也無參考資料,使它顯得莫測高深。但是,作為科技人員,趙寶安卻認為“既然世界上的知識都有其內在的聯係,那麼各種產品也一定會有相通之處”。於是他借來了錄音磁帶磁頭、錄像磁帶磁頭,借來了國內外電磁學的各種有關資料——僅僅有關,太間接了。他隻能仔細搜尋,從中去感受、去探索。這個大學本科畢業生,突然感到知識貧乏了,他除了重新撿起俄語和日語之外,又開始向英語和德語進攻。他家那間五口人隻有十幾平方米的居室裏,到處塞滿了他的書刊,他像小學生一樣趴在炕上寫,伏在縫紉機上麵畫……。知識伴著星光,緩緩注入他的腦海。國外專家何曾料到,在這個“謎”和“魔術”般的一立方英寸空間裏,竟悄悄地潛入了一個陌生的中國人!

趙寶安勇敢地鑽進來了。而且,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代表,他出手不凡:“結構,我基本弄清了,不必再按部就班地爬行。”他開始丟開單縫磁頭樣品,雙手緊緊抓住那種可以邊錄邊放、互不幹擾的雙縫磁頭不放——他給祖國的計算機磁頭製造設計了一個較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