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的形成和演變(1 / 2)

遠古的“書”,最早刻寫在龜甲牛骨上,後發展到刻寫到竹簡上。毛筆和墨的發明,使得讀書人不僅能讀書還能書寫,不必像刀筆時代那樣需要一個刻寫匠隨時侍候,而且能讓人更方便更及時地記錄自己的思想。春秋以前,我國曆史上雖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沒有一人親自著書,原因就在這裏。

秦朝蒙恬發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麵的斥水物質的方法,促使毛筆的製作技術最終定型,毛筆才真正成為書寫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書寫流利、省時省力的書寫方法,使書寫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人們閑暇之餘寫上幾筆,並且力圖寫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試以搏一笑,這樣也就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先河。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大書法家,說明了筆墨技術在秦朝日趨成熟。

漢字結構複雜,每個人寫的字都會有所不同,有的秀麗美觀,有的粗鄙醜陋,這就促使人們把書法當作是一種藝術來追求,而提高書法技能的重要途徑就是模仿好的書法作品,但是寫字好的人,一般都是書吏之類,其大部分作品一般是政府公文,一般人很難見到。古代盛行石碑刻文,找寫字好的人寫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們練習寫字的最好模本。石碑笨重,不能帶回家中繼續模仿。

西漢晚期已出現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而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現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鑒我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於水中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晾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性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製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性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紙張薄而軟,使得書法練習者們想出仿照印章蓋印拓印碑文方法,帶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

紙的發明,使拓印成為可能,使每個書吏都能練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三國及晉代大批書法家的出現。西文字母文字結構簡單、字母數量少而且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很花哨,但無藝術可言。人們寫好幾十個字母後,就可以大量寫字,沒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跡的需求,紙能寫字就行了,沒有對造紙術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沒有發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隋煬帝創建科舉製度,用寫文章的辦法選拔官員,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就能當官。

毛筆與墨發明後,人們可輕易把“書”寫到任何材料、任何地方。但墨書不易保管,而且不易複製。受青銅器銘文的啟發,人們把書籍內容寫在木板上,雕刻出可以用於印刷的木版。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晉朝初年,官府有書接近三萬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印刷術發明以前,隻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麼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

讀書人大增,儒家典籍就得以廣泛流傳。尤其是南朝時期寺院林立,僧侶眾多,無休止地抄寫佛經,使人們迫切需求一種快速複製圖文的方法,這就激發了印刷術的發明。雕版印刷術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平息,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了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係。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印章的麵積本來很小,隻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麵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複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複製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麵,作為校正經書的標準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後揭去外麵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幹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底的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