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的形成和演變(2 / 2)

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版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版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複製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種雕版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版印刷術。

唐穆宗長慶四年(825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揚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雕刻的意思。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版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曆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台還沒奏請頒布新曆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曆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版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

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版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冊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6尺,由七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麵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又名“祇園精舍”)說法的情景。其餘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樸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麵,另外拿一把幹淨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隻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麼,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而且雕版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

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曆書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裏。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女則》是中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

大和九年(835年),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曆書,在街上出賣。管曆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曆,老百姓印的新曆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曆書。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曆書。可是,曆書關係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曆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曆書的也不隻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連皇帝都逃跑了,當然也就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曆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曆書來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市場上就同時出現了兩個版本的曆書,這兩套曆書竟然在月大月小上相差了一天,這就難免發生了爭執。這件事被一個地方官知道了,他覺得不可思議,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係呢?”曆書,這麼嚴謹的東西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這個地方官的說法真是叫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