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活字印刷術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十六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勸學文》。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1454~1455年,古騰堡用活字印《古騰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迅速傳到其他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複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十九世紀傳入澳洲。1584年,西班牙曆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曆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漢學家安田樸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騰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
意大利人則將活字印刷傳入歐洲的功勞歸功於倫巴地出生的意大利印書家帕菲洛·卡斯塔爾迪,他見到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來的活字版書籍,采用活字法印書。意大利人為此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樹立他的雕像作為紀念。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沈括《夢溪筆談》中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一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最早將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古騰堡所發明的鉛字,實際上同時含有鉛、錫與銻。因為活字合金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使用麻煩以及工藝上的不足,在電腦排版流行以後,逐漸淡出出版的舞台。
印刷術的傳入使歐洲宗教改革的主張廣為傳播。馬丁·路德曾稱印刷術為“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傳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他的抗議之前,人們已經用一些本國的民族語言印刷聖經,使宗教改革的條件日趨成熟。福音真理不再是少數人所專有,而為普通百姓所能學習和理解。同時也使宗教信仰因國家不同而有變通,羅馬教會再不能保持國際性的統一形式。新教運動的原始動機是糾正教會的弊端,特別是贖罪券的出售,自從印刷術應用到大量的印刷贖罪券以後,出售贖罪券成為一種謀利手段。與此同時,新教徒也利用印刷的小冊子、傳單和布告等方式,廣泛傳播其觀念和主張,如果沒有印刷術,新教的主張可能僅限於某些地區,而不會形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重要運動,永遠結束教士們對學術的壟斷、克服愚昧和迷信,進而促成西歐社會早日脫離“黑暗時代”。
在印刷術出現以前,雖然已有民族文學,但印刷術對民族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西歐各民族的口語在16世紀之前已發展為書寫文字,逐漸演進成為現代形式,同時一些中世紀的書寫文字已在這一過程中消失。一度成為國際語言的拉丁文也日漸式微,終於成為死的語言。新興的民族國家大力支持民族語文的統一。與此同時,作者們在尋找最佳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勵他們用民族語言以擴大讀者市場。在以民族語言出版書籍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印刷術使各種語文出版物的詞彙、語法、結構、拚法和標點日趨統一。小說出版廣泛流通以後,通俗語言的地位得到鞏固,而這些通用語言又促進各民族文學和文化的發展,最終導致明確的民族意識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產生。
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業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
印刷術和火藥、指南針一起,被馬克思稱為“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馬克思聯係歐洲的曆史發展闡述說:“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