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要排個一二三四來,蕭紅不見得能拿到個好名次,但獨獨是她被稱為“30年代文學洛神”。
不得不說,蕭紅作品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極具特色,她筆下那些有違傳統文學的句法很容易給人帶來一種新鮮自然、稚拙渾樸的美學意趣,而這種意趣也恰恰成就了獨一無二的“蕭紅體”。
在她的作品中不乏率性稚拙之語,她以她特有的童心來觀照這個世界,用純然天成毫無雕飾的語言來描繪這個詩意的世界。她寫祖父的後花園,寫小城三月的初春原野,這些都是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毫無矯飾,秀美天成,自然質樸。她的小說語言清純童稚,拙樸天成,純而多韻,拙而能巧,因此我們便可看到,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在她的文學作品中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這樣一個飽含童真“不以詩名,別具詩心”的小說家,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更顯難得,她以詩人獨有的敏感純粹去感受、去觀察、去體驗生活,並以此為素材,從而賦予小說以深沉的詩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