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為什麼孩子常發脾氣,戒備心強,還排斥弟弟?——關注老大的親情需求(3 / 3)

首先是排斥弟弟。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從出生後就表現出自我保護和自我防禦的本能。出於這種本能,孩子就會把弟弟妹妹看成和自己爭奪愛的人,因而排斥弟弟妹妹。而曉路的父母,確實因為弟弟的出生而冷落了曉路。因而,曉路當然會通過排斥弟弟來保護自己了。他不許弟弟動他的東西,便是出於這樣的心理:這是我最後的領地了,我要拚命保衛自己。

其次是扮演病人。曉路身體上的種種症狀,都不是真正的病症,他是在扮演病人,用心理學的術語說,叫軀體化障礙,就是心病跑到身體上。扮演病人除了可以化解心理壓力外,還能給自己帶來附加好處:曉路一生病就能見到爸爸媽媽,就能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就能奪回被弟弟搶走的親情。

再次是大發脾氣。曉路愛發脾氣,其原因除了爺爺奶奶對他嬌寵外,還有自我保護的意義:他通過這種撒嬌使性的行為,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讓自己的親情缺失得到補償,以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最後是戒備防禦。曉路之所以戒備心較重,就是因為父母的做法在他童稚的心靈種上了一顆不安全的種子,讓他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會心存戒備。這也是孩子為了在心理上保護自己而采取的一種方式。

總之,曉路所有的問題,都是為了自我保護,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

\/心理對策\/

心理谘詢的實踐一再證明,許多心理困擾,一旦看清了緣由,也就找到了解決辦法。

溝通至此,曉路的媽媽和爺爺,對孩子的問題都有了較好的認識。於是,我們通過溝通很快達成共識:第一,要使用合適的語言讓曉路知道自己沒有病,這對他的自我改變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曉路再出現前述的種種症狀時,家長要采取忽略的態度,而在他沒有症狀的時候,也就是表現正常的時候,給予較多的關注;第三,做好心理疏導,減輕曉路的心理壓力;第四,調整父母與兩個孩子的相處方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讓曉路的親情心理需求得到補償。

這最後一點是根本。常言道,“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解決許多心理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恢複正常的親子關係,滿足曉路對母愛親情的心理需求,才是解決曉路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孩子對親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就不會再通過生病、發脾氣等手段進行自我保護和自我救助了,所有的心理行為問題也就自行化解了。至於上學問題,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孩子自然就會回到校園的。

隨後,我們就具體的處理方法進行了溝通。臨別時,曉路的爺爺笑著說:“我這趟也沒白來,知道以後該怎麼和孫子們相處了。”曉路的媽媽眉頭也舒展了:“幸好找到了您,要不我們還到處給孩子瞎治病呢,孩子哪有病啊,有病的是我們大人,是我們以前做得不好哇。我們一定要從改變自己做起,齊心協力幫助孩子。”

曉路的媽媽領悟得很好。是的,心理谘詢的實踐一再證實,很多時候,問題雖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往往在大人身上。家長從改變自己做起,往往就是給孩子心靈成長的最好幫助。

進行了幾次心理谘詢後,曉路不再排斥弟弟、假裝生病、大發脾氣,對別人的戒備防禦心理也淡化了許多。一個直接的表現就是,曉路和我有了較好的交流,他明確表示:自己不願住在爺爺奶奶那裏,願意住在爸爸媽媽這裏,現在爸爸媽媽對自己很好,自己也會做得更好。最後他還說,現在就要放暑假了,等新學期開學後一定去上學。新學期開始後,曉路終於順利回到了學校。我知道,家長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做了不小的調整。

曉路的故事結束了,我的思緒仍在繼續: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不少父母已經生育或打算生育第二個孩子。曉路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