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孩子為什麼總擔心自己得了艾滋病?——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小心謹慎的性格(3 / 3)

男孩的母親反思說:“是,我對孩子的期望確實越來越高。暑假裏我給孩子補課,我心想自己是教英語的,孩子的英語怎麼能不好呢?哪知道,過高的期望讓我們娘倆矛盾重重。”

男孩接過話頭:“從小我媽媽就把我管得特別嚴,總拿自己的奮鬥經曆說事。每次她一提到我的成績,就跟我著急上火。暑假裏她非要給我補課,我心裏非常不願意。結果是,她越補課,我越不愛學,所以,暑假裏我們鬧得非常不愉快。開學後的第一次考試,我的名次還是那樣,也沒看到什麼進步。我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上了那節生物課,我就出問題了。父母的努力我不否認,但是他們太拚了,太過正麵了,我學不了……”

可見,男孩扮演病人,擔心自己得艾滋病,是由他的性格問題造成的,其性格問題主要表現為膽小怯懦、缺乏安全感。幼兒時期奶奶過度謹慎的養育方式,生病時家人小心謹慎的照顧,上學後父母給孩子的壓力及過高期望,都在“培養”著男孩的這種性格。更重要的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沒完沒了地給他消極評價,諸如膽小哇、害怕呀、身體不好哇,又不斷強化著男孩的這種性格。結果,男孩自己也認定自己是個膽小的人,這讓男孩內心更加缺乏安全感。

男孩怎樣才能保護自己心靈的安寧呢?

男孩慢慢地意識到,似乎拿高分可以讓不安的心靈得到保護。於是,隨著男孩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拿學習當回事,越來越拿分數當回事。從小學到初中,他的名次一路飆升。這也確實讓他的心靈得到了保護。但是,一個學生很難永遠保證分數上的優勢,一旦名次下滑,心靈就會繼續在不安中掙紮。

那又該怎麼辦呢?男孩在無意間發現,生病是個不錯的辦法。於是,男孩一遇到困境,就會出現病痛,就成為病人了。

而生物課上關於艾滋病的內容,不過是給男孩提供了一個生病的誘因,讓男孩把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導致的極度不安,轉移到了對艾滋病的擔心上來,從而起到了暫時逃避學習這個現實壓力的心理自我防衛的作用。

\/心理對策\/

第二次來訪時,男孩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我心裏輕鬆了許多,不再那麼緊張、害怕了。可是,我這種性格該怎麼改變?”

我給男孩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少年,他認為自己身上到處都是缺點,最大的缺點是膽小。為此,他很自卑,覺得自己前途無望。一天,少年鼓起勇氣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聽了他的訴說,十分喜悅地握住他的手說:“這怎麼能叫缺點呢?這分明是個優點嘛!你隻不過是非常謹慎罷了,而謹慎的人總是很可靠,很少出亂子。”少年有些疑惑地說:“那麼,勇敢反倒成為缺點了?”醫生搖搖頭說:“不,謹慎是優點,勇敢也是優點。如果你是位戰士,膽小顯然是缺點;但如果你是個司機,膽小肯定是優點。”

看男孩有所領悟,我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許多性格表現,很難說是優點還是缺點,隻能說是特點。就是說,這些性格特征沒有道德評價的意義,應做中性評價,而不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現在,你可以對自己的性格重新做個評價了嗎?”男孩說:“我就是把問題想得比較細,對事情的後果想得比較多,比較謹慎,比較小心……對,這不是挺好的性格嗎?怎麼能算膽小呢?”

我鼓勵他說:“就是嘛!你隻是謹慎小心,怎麼是膽小呢?從現在開始,把‘膽小’這個字眼從自己的詞典裏刪除吧。”

男孩挺起胸脯,臉上也有了笑容。

在和家長後續的溝通中,家長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於是我們達成了共識:一是孩子沒病,應盡快停止醫學治療,並逐步停藥;二是轉移對孩子的關注點,從關注症狀轉移到關注正常表現上來;三是采取中性評價策略,不要對孩子進行負麵評價,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長也要從自己的詞典裏刪除“膽小”這個字眼,對孩子的許多表現都應采取中性評價策略;四是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